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95|回复: 1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史前玉器的工上自然态质变.......................次生物.....................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4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pload=jpg,59.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2491083062.jpg[/upload]<br/><font color="#0000ff" size="5">利用红外等高科技手段来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br/>张如柏&nbsp;&nbsp; 张玉玉&nbsp;&nbsp; 常嗣和<br/>(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研究室&nbsp;&nbsp;&nbsp; 成都610059)<br/>摘要&nbsp;&nbsp; 古玉的次生(secondary)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玉的次生变化是指秦以前的古玉,包括齐家文化的古玉器、红山文化古玉器、三星堆古玉器。对古玉器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的白化作用结果是,原先的透闪石经地下水长期浸泡作用,最后转变为次生蛇纹石(即利蛇纹石)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了由透闪石转化成利蛇纹石是个渐变的过程。这一发现证实了古玉的次生变化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br/>由以上不同地区(沙漠、半干旱地区与地下水充沛的地区)古玉的次生变化可以看出,对古玉次生变化可以初步推断埋藏的地球化学条件不同,有的只发生褪色作用而不发生化学反应,有的不但发生褪色作用(白化),而且矿物成份不同了(即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学科参与文物的鉴定对提高我们文物鉴定水平无疑是有帮助的,可使我们文物鉴定工作走上正轨</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6 16:00:00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a href="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7217010315429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dvubb" style="WIDTH: 500px"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72170103154291.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
<p><a href="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721708279350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dvubb" style="WIDTH: 500px"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7217082793501.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p>
<p align="left"><font size="5"><font color="#0000ff">9、 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融合物及随形浅表多层错位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13:29:34编辑过]

3#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2:52: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2">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新开发出一种<font color="#f70938"><strong>石英水合测年技术</strong></font>,能够弥补现有手段在测定古代器物年代方面的不足。&nbsp;<br/>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埃里克森教授和同事说,新方法主要基于石英会发生水合作用的原理。各类岩石中几乎都含有石英,人类从文明早期就开始与这种矿物打交道。在塑造雕像或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包含石英的岩石经过切削和打磨后,其</font><font size="2"><font color="#ff0066"><strong>表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渗入的水分结合形成水合层。利用氮粒子束流测量文物外部水合层的厚度,就可以确定文物的制造年代。&nbsp;<br/></strong></font>埃里克森等人认为,新方法较适用于测定距今5万到10万年间含石英文物的年代。而现有技术对这一时期文物的测年效果都不尽人意。常用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一般只适用于距今5万年以内包含有机成分的文物。而另一种钾氩测年法,通常在测定距今10万年到43亿年间的含矿物样本的文物时精确度比较高。&nbsp;<br/>石英水合测年法在鉴别文物真伪上可能也有用武之地,因为文物赝品表面通常不含水合层或水合层很薄。科学家们说,这一技术甚至还可以用来测定地震裂层等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font>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60.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253876994.jpg[/upload]<br/>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3:0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61.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39886281.jpg[/upload]<br/><font size="6">次生物生长态</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13:09:59编辑过]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3:33: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次生物生长态</font> [upload=jpg,62.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3321465503.jpg[/upload]<br/>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3:4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63.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3443086964.jpg[/upload]<br/>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次生物生长态</font> [upload=jpg,66.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3473838207.jpg[/upload]<br/>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次生物生长态</font> [upload=jpg,67.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348741410.jpg[/upload]<br/>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次生物生长态</font> [upload=jpg,68.jpg]UploadFile/2009-2/20092414113442483.jpg[/upload]<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14:11:38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5 05:37 , Processed in 0.0544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