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析述;
田黄石(Field-yellow stone),简称“田黄”,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它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广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之发黄色者。在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等方面,田黄石与寿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贵,故早已成为独立的印章石品种。
广义的田黄石呈黄、白、红、黑等色,其中以黄色为最常见。具有珍珠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厘米3。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隐药可见萝卜纹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表面时而裹有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为田黄石所独有的外观特征,素有“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之称。诚然,从石质来说,仍以纯净为贵。
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珍品。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帝石”,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链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链章”缝在棉衣里。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黄者能益寿延年等等,给田黄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故田黄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
田黄究竟从何而得名?简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色彩石。田黄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目前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
眼下市场冠以“田黄”之称的所谓田黄,有的虽有柔美的萝卜纹,但外形多不呈卵状;有的虽黄色浓稠可与田黄媲美,但石肌里萝卜纹较稀乱;有的虽细腻性洁,但石质细而松软。有人利用呈黄色的荔枝洞石材刻制印钮假冒田黄出售;或拿杜陵坑中的黄色卵石,欺骗初入门的玩石者;更有甚者则以无数小块薄片田黄石胶合成大田黄石,或在粗质田黄石上镶嵌上品田黄石块,鱼目混珠,牟取暴利。
那么,收藏爱好者如何判别田黄石的优劣真伪呢?
据专家介绍,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经了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
田黄九德:
1、细:乃粗之反。田黄石的组成分子极为细微,用肉眼或一般的放大镜看不到其组成颗粒,细则匀净,这是一切美玉宝石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2、结:为松之反。指田黄的组成分子极为紧密。石结则坚实耐用,不易碰伤,雕刻花纹或治印不易模糊,不易蹦坏;石结则光泽正、亮、好,石质粗松光泽则黯然不正;石质若细而结,入手则有滑感,反之则粗涩格手。
3、温:乃凉之反。田黄石埋藏于寿山溪旁的田土里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年,早期可能还有温泉浸泡,入手有温和之感,不似水坑之石,或其它蕴藏条件较差之石,入手不如田石温和,有的甚至有阴凉之感。
4、润:为干之反。田黄石因长期受寿山溪水的浸渍,石质很滋润,不干燥,不脆,抚之宜手,刻之不易碎裂剥落。
5、洁:乃杂之反。即田黄石的组成分子极为纯净,没有什么“虱卵”、“花生糕”、“金砂地”等杂质,看上去非常纯净可爱。
6、嫩:为老之反。田黄石的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等,其质地皆如婴儿之肤,柔嫩可爱。而劣质田黄或其他下等印石,则有老、干之病,观之、抚之则生人厌恶之感。
7、腻:乃枯寡之反。如久泡油中,石质油性好。油性好则石性较稳定,小的碰伤以手抚摩即可愈合。油性差则干寡枯涩,不但欠美感,而且易生裂痕或白点。温润细腻则如玉女之肤,美妙异常。
8、凝:洁、结而润者即为“凝”,乃黯浊之反,呈冻状或半透明。凝之甚者,即为晶莹、全透明。田黄石一般呈微透明或半透明。
9、灵:为滞涩之反。上品田黄有灵气,有天生宝气,如有生命之光在闪动。但这种光同时又是内敛的、蕴藉的,没有火气,没有夺目炫耀之气,没有浮华虚躁之气,没有市井烟火俗气。这种宝光也就是田黄的灵魂之光了,如与鉴藏者的心灵感会,则更为赏心悦目。
田黄有九德。具八、九德者,为上品田黄,如黄金黄、橘皮红、橘皮黄等;具五至七德者,为中品田黄,如桂花黄、鸡油黄等;四德以下者,为下品田黄,如桐油地、蕃薯黄、肥皂黄等。“九德”也可用于品评其它印石的石质,具六德以上者可谓上品印石;具三至五德者,为中品印石;具一、二德者,为下品印石:一德不具,乃石之最贱者,不入品评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