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6-16 15:57:00的发言:
庄子《养生主》译释(二)、(三)“庖丁解牛”与“公文轩见右师”(二)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喜,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牛不知其死,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厨师名丁)给文惠君宰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砉的骨肉脱离声随之而响,刃走不停,騞声不已,声之高低转旋相间,简直就像一曲美妙的乐曲,既有桑林舞步的节奏,又有经首乐章的旋律。 文惠君说:“嘻,太妙了!宰技竟然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境地!”
庖丁放下刀说:“我所喜好的是道,掌握事物的根本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高一层。我开始解牛裂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无非就是牛的全体。三年之后,看到的不再是牛的全体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用不着,而只运用心神就完全可以了。依照心神所欲,信手行去,无论劈解骨肉的大间隙,还是把刀导向骨节间的空处,都能顺畅自如,刀锋过处,筋骨、肌腱一应即开,不曾遇到过阻碍,更何况那些大骨头了!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在割肉上;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来砍骨头。我今天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宰牛上千,而刀刃还锋利得像刚磨过一样。牛的骨节及其各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薄刃与宽敞的空隙,对于游刃来说已经绰绰有余!所以十九年的刀刃仍像刚磨过一样锋利。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难于下手处,必要格外谨慎,目光专注,动作缓缓,运刃甚微。然而就在此时已经胜券在握,只听哗啦一声,其牛还没有反应过来即已死去,像是一滩泥土堆落于地。于是提刀站起身来,为此成功而欣喜环顾,为此成功而踌躇满志,然后擦拭干净将刀收起。” 文惠君说:“妙极了,听了庖丁这一番话,我明白养生的道理了。”
释 全段叙述庖丁解牛过程及其所以达到如此神奇妙极境地之原因。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时所见者,已是牛的内部各个肢体、骨节、脏器、筋腱肌髓等等,目虽未见而胜于目见,一一在胸,丝微不差。这是熟练地掌握了牛的全部结构结果,何止于此,实在是其心神与牛体合而为一之必然。
“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之所以如此神奇妙极的原因原理,是作者所欲表达思想的重心。
神,人的心神,现代人谓之神经系统,总司令部在大脑。目视,视觉功能,由目与神共同完成。目之所以可视,因为它能将光波传递过来,别者则不能,神经系统也不能,神经在内,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必须通过目这个窗口。道家认为,人身的神与气,就是阴阳道物,是人所以为人并视听言动的关键物质,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故曰“百姓日用”。但有先后天之别,先天元神,后天识神,神、心神皆是前二者的统称。视听言动等感官之神皆后天识神,而此“神遇”、“神欲”之神则是先天元神。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说:“有生之后,元识两神交合一处,有时元神用事,识神退听;有时识神用事,元神隐没不见。”当目视时,识神用事,元神不出。当“官知止”时,则元神用事,识神不出了,所以“神欲行”,手与刀,随神而动,完全没有主观意识安排。有主观安排,即是识神用事,非为“神欲行”。
天理,非指牛体的“自然结构”,而是大道之理。天喻道,因天虚,高高在上,其大如盖笼罩包容天下万物,故以之比道。庖丁的心神将其手中刀、刀下牛全都联为一体,即通常所谓“天人合一”,故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养生,养护生命,易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得朋即得道、万物生;丧朋即失道,万物灭。人亦同之,有道则生,无道则死。道即身中阴阳、神气,神气不尽,生命必然不死,所以养生就是养护身中神气。如何养?前“缘督以为经”就是养,神不外驰,心志为一。此庖丁亦是,外驰、不一即识神用事,识神则外耗,元神用事则不外耗或少外耗,道不外耗、少外耗即利于养护神气,所以文惠曰“得养生焉”。
以上已将中华道家关于大道之理以及生命之理悉数揭示,切莫轻忽草草视之,飘若浮云,那时不惟《庄子》不得,大道亦必背驰而去!
(三)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人咋这样,怎么只有一只脚?是天生就这样的呢,还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右师说:“天生就这样,不是人为搞的,一出生上天就只给我一只脚,人的外貌正常情况都是对称成双,我则非是,由此可知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却不愿意被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笼里虽然饮食充足,体壮神旺,但那不符合生来就有的天性。
老聃死了,他生前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大哭三声便离去。一弟子问:“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答:“是!”又问:“既是朋友之宜,这样吊唁行吗?”秦失答:“行啊!来前我原以为你们都已有很高的修养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刚才的吊唁,年长者在哭他,像父母失去其子;年轻人在哭他,像孩子失去其母。大家所以会聚于此,必是因为要把那些本不是应说的话也都说出来,本不是应哭的情也都哭出来。如此不顾天地公理而过分加倍的表达人世私情,将万物禀承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全忘了,古时候称这种作法犯有违背天地自然的过错。应该来,夫子应时而生;应该去,夫子便顺势而死。安于来时则来、处于去势则顺,该哀即哀,该乐即乐,是哀是乐,顺乎天理自然,而不杂入主观私情,古时候称这样做法为悬解全由天定。”
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的传续,却永远不会终止。
释 此段由三个小寓言与最后一句结语组成。各说明之义为:
右师独足,虽异于常人,但自天然而成,上天所赋,所以是合理的,应该如此。如同生有异相、残疾一样,如此者必有如此的原因,道物运化也有其吉凶悔吝种种状况。此继续论述《齐物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之义。
泽雉野处之性,也是天然形成,上天所赋,所以欲改变其性,不是很快就能见效的。
秦失吊老三号而出,不是与老感情不深,而是认为万物生死悲欢都应顺其自然,生者自生,亡者自亡,皆非人力所能改变,即“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最后,薪燃有终而火不尽,比喻万物有灭而道物却永远都不会灭。指薪比万物,火比道。
以上译释文字中之“天”,皆为道物代,与通常观念不宜混同。
本篇小结 《养生主》中心说明,决定生命者是道,道物是万物生命的主人,生必道,养亦必道,人也不例外。
为何“缘督以为经”可以养亲尽年?因为身中有道,那样做去能使道物少耗损;
为何从庖丁解牛里可以看到养生之理?因为身中有道,在意不外驰、心志为一情况下,其道便能出来用事, 比后天识神效率更高。识神少出,元神多出,也就是养生,道物少耗损。
为何右师独足?天生如此,合乎大道。
为何泽雉具有野处之性?天生如此,合乎大道。
总之,宇宙万物皆由道物所生所化,万物有灭而道物不灭
好文章
收藏了
謝謝牛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