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氏十二字古玉鉴定法》引言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港台兴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玉器收藏热潮,这是亚洲华人圈经济崛起、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相交汇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龙抬头的祥瑞征兆,经济仅仅是龙的躯干,而龙的血脉、精神与魂魄恰恰是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和中华民族人文文化传统。

     港台的玉器收藏热潮,不久便波及大陆和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欧美,海外的收藏家和博物馆也争相收藏,中国古玉收藏热几乎传遍全球。被拉动了的大陆玉器收藏热潮,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有成狂潮泛滥之势。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盗掘出土和大规模建设的大上快干,使非正常渠道出土古玉数量激增和流通;另一方面,受金钱利益驱使,仿制伪造古玉数量空前、质量愈趋“乱真”,已成泛滥成灾之势,使众多藏家和鉴定家上当受骗、茫然失措。

    古玉、特别是高古玉、尤其是史前古玉,是华夏文明的珍贵物证,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文化长河中的活水。时下,珍贵物证被糟蹋和毁坏、活水在蒸发和流失海外的情况已非常严峻,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纵观中国古玉研究的著述,如以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为起点,迄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历程,但进展一直缓慢,主要原因是仅从玉器的皮壳、雕工、纹饰、沁色等方面进行断代或辨伪的研究方法,纰漏不少。随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现代考古学”的西方田野考古观念的东渐,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的“古史新证”,八十年代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提倡主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的考古学方法之始,随之以田野考古为依据的田野考古发掘,埋藏地下大量古玉器的被发现,中国古玉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成就了一批从事古玉文化研究专业机构学者的成果,也许这些研究成果尚不能还原当时历史阶段古玉的真实功用,但至为关键的是这仍远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一九九七年,时年八十九岁高龄的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提倡传世(流传)古玉的科学辨伪为中国玉文化研究服务”,这一方向更为系统和全面,无疑成为当前“市场古玉考古”、流传古玉辨伪和断代的一剂良方妙药。

      任南《任氏十二字古玉鉴定法》,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任氏十二字古玉鉴定法》为古玉科学辨伪和断代提供了入手点和检测的理路,为众多古玉藏家、特别是非古玉考古研究专业人士提供了一条捷径,弥补了依靠“造型、材质、工艺、纹饰、沁色、考古文献资料”传统辨伪方法的不足,可以为当今、乃至今后在“市场古玉考古”中运用传统眼学加简单仪器辨伪时所凭藉。这已为运用高科技仪器设备成功辨伪和断代三星堆流传古玉器的成都理工学院岩矿专家张如柏教授所印证,也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专家尹继才、北京石刻博物馆古石刻专家刘卫东所应用并将史前古玉的研究引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领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7 12:32:43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本人在鉴别红山古玉方面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谈谈、聊聊,大家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一下,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
    我们国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的古玉,并将其命名为“红山古玉”而我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接触红山古玉了,那是由于父亲在军队,而我很自然的就作为随军家属跟随父亲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并与红山古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时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玩具是十分有限的,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以交换手中玩具的方式扩充自己的玩具总数,我经常用自己的小手枪,小汽车去交换朋友们从沙石场、石缝中找到的一些玉制的小摆件,当时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觉得他看起来造型很奇特,玉本身颜色特别好看,就刻意的把它保存了下来。直到长大回到北京以后才从新闻中了解到我刻意保存下来的小玩艺儿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称之为红山古玉的出土文物。于是,我便开始了对红山古玉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我又从新回到了这片让我充满童年欢乐的土地上,继续为我的这些小东西追根述缘。我又找到了那些儿时的玩伴,从他们那里又得到了一些古玉,但是收获甚微。又找了很多收藏红山古玉的单位和朋友,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走访、和深层研究如今使我对红山古玉的鉴别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得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基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请各位指教。

     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玉吐浆必然和泥固化产生一层隔膜,它会自然的把玉保护起来。它遇水以后,特别是手,手上有微酸,遇水以后上面那层隔膜会吐白浆,这层白浆是可以盘掉的,白浆的下面还有一层黏膜。既然隔了这么多东西,所以那土就基本上侵蚀不到里面了。我说的是高古玉,不讲战、汉,所以说一般的红山出土都是干净的,叫“净”。
“熟”,不仅只是红山,只要是出土的东西,老玉和新玉及仿制的老玉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新玉是生的感觉。那熟是什么感觉呢?他就好像是用锅去煮一个白萝卜,你把萝卜露在水上一半,另一半放在水里煮,等煮到侵在水里那段萝卜变了色,那个色你提出来看,就是那种熟的感觉。早期出土红山古玉,经过检测的几乎都是蛇纹石,透闪石的很少。随着发掘的深入,发现了大量透闪石材质的红山古玉。玉器在地下受化学物理等地质环境和地壳运动等多因素的影响,玉质会变软,随着玉质的变软各种物质元素方可沁入,并留下岁月的痕迹,我将其称为自然态。战、汉出土的真的古玉,你用灯光打,它有像胶状一样的冻,可能不是全部,所以它才能显玻璃光,而红山古玉,因为它的年代比汉代要早几千年,所以它的侵蚀更严重,所以它有一种熟的状态。如果这个熟不好理解大家回家试一试就感觉到了。

“肥”, 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透”,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感觉,与“熟”相连就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实与一个新长出来的果实给人的感觉一样。而且对于新的玉,在手中盘的时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老玉盘的时间越长,变化也会越明显,当然脱了胎的除外。对于,战汉的古玉在用灯光侧打的时候,玉的有些地方会有胶冻一样的感觉,这种胶冻是做不出来的。古玉埋在土中的位置不一样,依据这一点,便于分便出古玉在出土时那面朝上朝下。沁色在湿润的条件下也是不一样的。

“葬”,实指是一种味道,就是所谓的人们常讲的葬气味;葬香味等等,玉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沁进去的味道也就不大一样,越往山顶葬气的味道也越小,因为在山顶其暴露在空气中的机会也越大,玉干净时也很漂亮,但是这种玉现在是十分少见的。

“孔”,这里的孔不单指简单意义上的小洞,是玉的侵浊纹,玉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处的外部条件有沙地,水里,高山等等它所形成的沁、沁痕、沁孔、沁色都是不一样的。

用40至70倍的放大镜观察玉的石门、石孔时毛糙的地方即玉的沟槽,那里的毛孔必然是开放的,那些地方容易受沁,红山古玉埋在地下,它的沟槽部位的侵蚀痕要大。所以真正的红山古玉沟槽部分的毛细孔多并且伴随有浆。另外如果对红山古玉进行抛光,其沟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体其他部位的。
“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坑、沟、洞都统称为坑。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观察清楚了,在我们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

“缩”,红山古玉在地下埋藏的时间久了玉本身都会受到侵蚀,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玉要比当时的玉小一些,玉质硬的地方会因为整体缩小而凸现出来。同样有缩即有阔,扩是相对于缩而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表层缩了,孔就会扩大了,表层腐蚀了,孔里也会腐蚀的,腐蚀的同时孔就扩了。积石种的可以看到加工痕,旋痕、坨痕全部都看的到。

“次”,这个次就是次生物,也就是二次生成的物质,我称之为次生物。随着长时间的埋葬,玉本身会生成一种物质,这个物质高出玉表面,不是玉体本身的物质,为单晶体,是附着在玉体上面的,次生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像刚才讲的“肥”也是一种次生物,还有一种次生物就是高出表面的叫“嘎巴”,相当于存在表面的皮,不规则的皮,高出原加工表面的皮,就叫“嘎巴”。还有一个就是“晶体”,高出表面,用灯光打这个次生物它显示一种宝石的光泽,体现一种像水晶的晶体状。

“过渡”,指的是一种层次,即玉熟了以后的颜色,玉受沁的颜色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沁色通过石门进入到玉里,这样形成的层次叫作“渡”。“渡”存在于沁色中,沁到玉之间。

“浆”,就像牛奶泼到水泥地上,是毛面的水泥地面上,等干了,那种感觉就叫浆。而那个浆是能盘掉的,但盘掉它还会再出,古玉距今埋葬了几千年,我们盘剥才几个月、几年或者几十年,你是盘不净的,它会再出,直到最后,脱了胎,吐净了,才不会再出了。真正的浆,它遇微酸,遇高温会熔化。把古玉放在80℃左右的水中,一会你就会看到从玉里面像火山喷发一样吐出一种灰色或白色的浆柱,从水里面看徐徐上升,几个孔都在吐。
吐的这种云雾状的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呢?泡完之后放在毯子上,不要拿手去摸它,也不要去盘摸它,它会瞬间凝固。你在水里可以看到吐浆的那个点,瞬间它会遇空气凝固,像一个吃的肉冻浮在上面,这就是浆。要是大面积附着它就是满浆,局部附着它就是浆上的次生物。像咱们吃的糖葫芦表壳那层糖,也是这种感觉,看似光滑,沾水它就粘。等把浆盘透了,就是原来的玉色,之后再盘,再脱色,那就是脱胎了。

“神”,是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一般仿制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因为在对于红山古玉的坚定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的红山之前,你认为这神是虚的,这就是神。可是拿真假红山一对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真红山的表面不光滑。前面的东西都过了,这个东西神不似也要考虑。但这个神将要*多年的经验去理解了。 

以上对十二字鉴定法仅是浅略的解释,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十二字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对十二字鉴别法只能在此仅做浅略解,给红山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红山古玉真伪的理路。         

另外还有一些鉴别红山的辅助鉴别方法,现在介绍给大家以供古玉爱好研究者参考使用(辅助鉴别法对古玉件有损害,慎用)。

一,一般来说真假红山从表面看几乎一样,但打开里面就截然不同了,仿的红山表层腐蚀的会像真的,可是里面的内在质地他仿不了。假红山你打开以后是生的,真红山打开之后熟透了。
 红山当中假如有那种漂浮的黑的东西,这种有漂着黑的地方,打开之后,它是从内部漂出来的。

二,“八四液”检测法,真假红山同时泡,但要用两个容器,不管它是真是假,按顺序放置,然后再序列的涝出来。真红山的水它会变,假红山的水不会变,真红山会把土壤中的颜色侵蚀到浆中,所以说这个浆是钙的物质。他遇水会溶化。“八四液”是加速其溶化,大部分矿物质会留在“八四液”中。而假红山由于是煮的、榨的、强行染的,它不会变,别说拿水它不会变,你盘它都不会变。

三,洗涤灵脱油脂方法,用洗涤灵浸泡真假红山,假红山洗完之后,水是干净的。真红山洗完是粘的,3分钟之内它会吐得唏哩哗啦的,瞬间水会变白。我们有的老师做过试验,5秒钟之后就会开始吐浆。

 四,茶树油法,用茶树油洗玉,真假红山在表面看都是一样的,都是白的。而真的红山你用茶树油洗,它会瞬间变色,而假的洗过之后还是保持原状。真的红山它会变的五颜六色,各种侵坑、沁洞,各种生成物、各种沁色的入门全显露出来,但是你用清水洗过之后还会恢复原状的。

五,高温法,真的红山你用前面几个步骤后,它会扎手、不圆滑。把浆脱掉之后,表层是高低不平的,扎手。将古玉放置高温下暴晒,你想象不到的是,它会变得圆滑了,不扎手了,粘了,就是说,在干燥的空气中它也吐浆,而假的不存在这个问题。

 六,“超声波”清洗法,所谓“超声波”清洗法,就是用我们洗眼镜的超声波。真假同时清洗,假的清洗完了以后,很干净,很光滑,拿出来不会变。而真的红山古玉,你放到里面1~2分钟多则10分钟,它会吐浆,它会把水给搞稠,会脱色,会显露出我们目前用盘摸法盘出来的古玉以后所看不到的东西。一种深入到内部的、一种微小的物质将全显露出来。但目前的方法佩带、盘玩是做不到的。真玉在水里一打,那些不可仿制的状态就显露出来了。

我刚才讲的是12个字的鉴别法,还有6种是辅助手法。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希望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一下,使我们对于红山古玉的研究有一个高层次的提高,希望大家给一些意见以便我们共同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 17:46:52编辑过]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19:35:00 | 只看该作者

一、追根述缘

国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发掘遗址出土了古玉,并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古玉”。而我却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与红山古玉有了不解之缘,就已经开始接触红山古玉了。那是由于父亲在军队,部队调动,而我很自然的就作为随军家属跟随父亲来到了内蒙古赤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并与红山古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时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玩具是十分有限的,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以交换手中玩具的方式扩充自己的玩具总数,我经常用自己的小手枪,小汽车去交换朋友们从沙石场、石缝中找到的一些玉制的小摆件,当时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觉得他们看起来造型很奇特,玉本身颜色特别好看,就刻意的把它保存了下来。直到长大回到北京以后,才从新闻中了解到,我刻意保存下来的小玩艺儿很有可能就是称之为红山古玉的史前文物。于是,我便开始了对红山古玉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为此,我又重新回到了这片让我充满童年欢乐的土地上,继续为我的这些小东西追根述缘。我又找到了那些儿时的玩伴,从他们那里又得到了一些古玉,但是收获甚微。也走访了很多收藏红山古玉的单位和朋友。

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走访和深层研究,使我对红山古玉的各种鉴别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自己对红山古玉真品长期的佩戴、盘玩和感悟,得出了自己对红山古玉的鉴别的一套理论。古人按照玉器的年代和功用将其分为巫玉、王玉、和民玉等,通过这二十多年自己对史前古玉的潜心研究,以及自己与古玉研究、收藏和流通领域各种各样人物的接触,切身体验到了俗话常讲的“玉讲究缘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和道理。自己红山古玉的鉴别理论,基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下面就向大家做一浅略介绍,与同仁们交流,不当之处,肯请各位指教。

     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十二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3 0:25:21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7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万事万物都有“缘起”(各种缘分是如何聚集的和生发的)!能将“缘起”之初的诸缘(或诸因),精微缜密、条分缕析的“关照”清楚,就是“转识成智”第一步。

[em27][em27][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7 12:46:22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8-2-7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8-2-7 12:42:14的发言:

万事万物都有“缘起”(各种缘分是如何聚集的和生发的)!能将“缘起”之初的诸缘(或诸因),精微缜密、条分缕析的“关照”清楚,就是“转识成智”第一步。

[em27][em27][em27]


 

心淨澄明

接引玉緣

幻化琢磨

轉識成智

 

[em23]
6#
发表于 2013-12-14 13:56:31 | 只看该作者
引导入门…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9 11:41 , Processed in 0.0582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