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上),(台)众志美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3>黄翠梅:《传承与变异一论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形制与角色的发展》,《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215—226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34>邵望平、高广仁:《从海岱系玉礼器的特征看三代礼制的多源一统性》,《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第22-38页,杭州出版社,2004年。 <35>郭大顺:《追寻五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36>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 (台)众志美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邓淑苹:《中华五千年文物玉器篇》,(台)故宫博物院,1985年。 <37>孙守道、郭大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1981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刊于《文物》1984年第8期。 <38>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殓葬”述略》,《文物》1984年第2期。 <39>孙守道:《论中国史上“玉兵时代”的提出一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札记》,《辽宁文物》1983年第5期。 <40>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41>牟永抗、吴汝祚:《论玉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论集·4》,文物出版社,1993年。 <42>杨伯达:《玉巫像辨》,《巫玉之光》第106—1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3><44>李泽厚:《已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