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世之大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从史前玉文化研究成果看中国史前史--郭大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7>苏秉琦:《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第30130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8>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一考古寻根记》第120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9>[日]秋山进午:《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  《世界&大遗迹·9·古代中国&遗产》,讲谈社,1988年。严文明:《中国古代文化三系统说(提要)》,《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

<10>郭大顺:《三大区交汇与中国文明起源》,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十三期,2002年。

<11>刘观民、刘晋祥:《苏秉琦先生与大甸子》,《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140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杨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附录二,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179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敖汉赵宝沟一新石器时代聚落》第197201(脊椎动物骨骼鉴定的推论),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赵志军:《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新线索》,《中国文物报》20041112日。

<13>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北方文物》1996年第4期。

<14>秋山进午:《红山文化与先红山文化》。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1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第95108页。

<16>严文明:《凌家滩玉器浅识》,《凌家滩玉器》第156157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17>何介钧:  《湖南史前玉器》,  《东亚玉器·l》第227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

<18>马萧林、李新伟、杨海清:《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文物》2006年第3期。

<1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增订本,1960年。蒙文通:《古史甄微》,商务印书馆,1933年。

<20>《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国家文物局主编《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21>杨伯达:《巫玉之光》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2>杨伯达:《巫玉之光》第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3>[日]金津町教育委员会:《金津町埋藏文化财调查概要》(平成元年—五年度)77108页,1995年[日]烟宏明、北寺康史:《日本国北海道地旧石器时代及绳纹时代前半&玉类》,《东亚玉器·2》第322329页,1998年。[]大贯静夫:《东北&考古学》第7579页,同成社,1999年。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24>杨建芳:《耳块饰的起源、演变与分布:文化传播及地区化的一个实例》,《中国占玉研究论文集》()139167页,()众志美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邓聪:  《蒙古人种与玉器文化》,《东亚玉器·l》序,1998年。

<25>杨伯达:《巫玉之光》第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6>邓聪:《考古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1年第1期。

<2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

<28>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东亚玉器·》第198页,1998年。

<29>南京博物院:《1987年江苏新沂花厅遗址的发掘》,《文物》1990年第2期。

<30>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大学博物馆编:《山东大学文物精品选》,齐鲁书社,2002年。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图,《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考古精华》,科学出版社,1993年。马承源:《从刚卯到五琮的探索一兼论红山文化玉器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影响》,《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l期。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

<31>姬乃军:《延安市发现的古代玉器》,《文物》1984年第2期。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77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邓淑苹:《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32>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众志美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3>黄翠梅:《传承与变异一论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形制与角色的发展》,《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215226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34>邵望平、高广仁:《从海岱系玉礼器的特征看三代礼制的多源一统性》,《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第22-38页,杭州出版社,2004年。

<35>郭大顺:《追寻五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36>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  ()众志美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邓淑苹:《中华五千年文物玉器篇》,()故宫博物院,1985年。

<37>孙守道、郭大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1981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刊于《文物》1984年第8期。

<38>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殓葬”述略》,《文物》1984年第2期。

<39>孙守道:《论中国史上“玉兵时代”的提出一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札记》,《辽宁文物》1983年第5期。

<40>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41>牟永抗、吴汝祚:《论玉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论集·4》,文物出版社,1993年。

<42>杨伯达:《玉巫像辨》,《巫玉之光》第1061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3><44>李泽厚:《已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45>郭大顺:《红山文化的“惟玉为葬”与辽河文明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第8期。

<46>杨伯达:《巫一玉一神泛论》第227256页,《巫玉之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7>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辑第290页,中华书局,1959年。

<48>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第323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49>[]中村慎一:《城市代和国家形成——良渚文化的政治考古学》,《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2529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50><52>刘莉:《中国新石器和铜器时代早期礼器的生产》,《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第98111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十二)2004年。

<51>高炜在“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  (1991112730),《考古》1992年第6期。

16#
发表于 2009-5-26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史前论文,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6 6:22:34编辑过]
17#
发表于 2009-5-27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em50]随着“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重建中国史前史的工作正在深入进行中。史前玉器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出玉器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内容已被发掘出来,尤其表明,玉器所反映的思维观念及其发展演变,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一点已接近于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道路和特点的揭示,应格外予以关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7 8:51:52编辑过]
18#
发表于 2009-6-16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em27]辛苦了。
19#
发表于 2009-6-17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em5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6 02:37 , Processed in 0.0738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