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专家一次鉴宝真能一锤定音吗 专家任南演讲现场 周南泉为本报题词 专家周南泉鉴宝现场 □文/图 冰儿 目前寻宝、鉴宝、藏宝热潮在全国掀起,媒体鉴宝类栏目、各地专家鉴宝活动层出不穷。由于有专业鉴定知识的藏家只占极少一部分,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对藏品真伪不甚了解,都寄希望于专家能给自己的宝物一锤定音。面对传统“眼学”鉴定和高科技鉴定,藏家该相信谁?专家的一次鉴宝真的能一锤定音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这方面权威人士。 专家一次鉴宝不能一锤定音 日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级玉器鉴宝专家周南泉,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首席鉴定家任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会长王振等专程来陕,参加中国西安首届“红山文化”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向当前的古玩鉴定界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专家一次鉴宝能否一锤定音,包括我省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禚振西在内的几位权威人士异口同声:不能!专家认为,作为收藏者首先应了解自己的藏品属于哪一类别,看你找的专家是否对自己所持藏品有专业的鉴定知识。因为没有一个专家能样样精通,如果专家的专业不对口,鉴定那真是隔行如隔山。假如青铜器专家鉴书画、书画专家鉴定玉器、玉器专家鉴定陶瓷,这样的鉴定结论你能信服吗?而且有些专家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因专业水平受限,往往对物品把握不准,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仅供参考,所以不能过分当真。 传统“眼学”鉴定 与高科技鉴定应并重 周南泉告诉记者:“传统‘眼学’鉴定与高科技鉴定应二者并重,更应侧重于传统‘眼学’的鉴定,因为鉴别一件器物的真伪,拿玉器来说,不外乎从材质、颜色、工艺、造型、纹饰、考古文献资料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只要有一方面不对,可一票否决。高科技鉴定在科研、地质、教育、考古等领域有它独到的优势,但不能以面概全排除传统鉴定的眼学经验和第一感觉。” 王振说:“中国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历来深受人们的青睐。如今的玉石市场空前繁荣,但鱼龙混杂,让人难识真伪,传统‘眼学’鉴定与高科技鉴定二者并重尤显得重要。” 真理就是在反复实践中 用实物说话 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首席鉴定家任南曾从事40年红山文化的研究,他说35年前,他收藏了一批红山玉器,拿到故宫几位极有声誉的大家面前鉴定,得到的结果是这批东西没有一件是真的。他很诚恳地问几位专家这批东西不对在哪里,并当面提出自己的几点疑虑请教时,几位专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他几十年如一日进行反复地实践和研究,用最具说服力的实物标本和科研成果证明了这批玉器的价值。 任南结合自己多年实践,大胆地提出了《任南十二字史前古玉鉴定法》,在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这十二字是: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净是干净,熟是指留有岁月的痕迹,肥是指玉如凝脂,透是指玉色润泽,葬是指玉有泥土的香味,孔是指玉有侵蚀的纹路,坑是指玉有不规则的结晶,缩是指表层的腐蚀痕迹,次指玉石表层的次生物,过是指玉石的过渡色层次,浆是指古玉内部的胎形,神是古玉的韵味。任南说:“真理就是在反复实践中用实物说话,民间有很多宝物,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发现宝物的火眼金睛。” 理性听取专家的鉴宝意见 艺术品鉴定是一门高深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重要,理论是藏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是对器物的真正认知。很多人以为专家样样皆专,那可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专家只能说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因为我国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陶瓷、书画、青铜、玉器、杂件等所跨越的时间有数千年之久。比如几千年的陶瓷历史,品种之多,地域之广,如果不是一个专业研究人员是很难了解透彻。如五代的青瓷与白瓷,宋代五大名窑的官、哥、汝、定、钧及青白瓷等等,由于地域不同窑口众多,并出现了各地不同的窑口如龙泉窑、湖田窑、长沙窑、醴陵窑、德化窑、耀州窑等,所以鉴定者除了专业知识和实地考证的经验外,还必须有市场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对实物做出准确地判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