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沉和散乱是修行上的一对通病,它是止观定慧的障碍,无论念佛或参禅都会碰到的。昏沉是缺乏慧照,心里胡涂,迷惘懵懵;而散乱就是妄想,也就是烦恼,攀缘无尽。这两种病不但具缚凡夫有,就是罗汉、菩萨也有。
怎样对治昏沉和散乱呢?念佛用功时要调好几件事:
一、 调食。饮食宜适中,太饱会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使心闭塞,坐就不安。少食则身体虚弱,意虑不固,心念难以清净。还有吃了杂秽食物,使心识昏迷,易起昏沉。所以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在念佛用功前就餐,吃好后休息半小时才能入坐。
二、 调睡眠。睡眠本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睡眠过多,会使心生懈怠,善根况昧。所以要经常思念无常,调伏睡眠,振作精神,念心明静,方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经中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三、 调身。在坐念时要注意身体的调整。先厚铺坐具,使能安稳久坐,无所妨碍。再调整坐式(单跏趺坐或双跏趺坐,就是俗称「吉祥坐」或「降魔坐」。一般以单跏趺坐相宜)。衣带不宜过宽或过紧。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两手大拇指相接,当心而安。这手印名为「法界定印」。坐姿端正,脊骨不曲不耸,不要左倾右斜,或前躬后抑。坐时不可靠墙或其它屏障,否则会久坐成患。颈须正,鼻与脐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坐定后,口吐浊气,不要粗急,宜缓细深长。再闭口,鼻纳清气,这样约三至七次。身息调和即闭口,唇齿相依,舌顶上颚。闭目凝神,但令断外光而已。同时应注意坐处不宜极冷极热,或迎风方向,光线也要选择适当,不宜过明过暗。
四、调息。就是调和呼吸。呼吸不调,心也相应不调,身体浮动,心就沉不下来,不能心安意悦,明净入定。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是调相。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称为风相。鼻息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称为喘相。鼻息已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不细,称为气相。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绵绵密密,若在若亡,心旷神怡,情抱悦豫,称为息相。这四相中,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前三种相是名不调,心也难定,若欲调伏,当依三法:1下住安心,就是把心放于丹田(即脐下一寸五分之处),使心安静下来,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调顺。2.放宽身体,舍弃一切,使身体轻安愉悦。3使气从遍身毛孔出入,通行无障。调息还可结合念佛,如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或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做到无声音、不结滞、不涩不滑、听其自然。五调心。方法有两种:1调伏乱想,令与念佛相应,不使逾越。2力促沉浮宽急适得其所。
什么叫昏沉相?就是心中昏暗,心非明历,念时有口无心,头好低垂。这时当系念于鼻端,或心安于发际、眉间(两眉中心),或使心明历,无分散意,可对治沉相。什么叫浮相?就是心好掉动,身也不安,念外异缘,寻思杂事。这时应安心向下,住于丹田,或肚脐中,振奋精神,以「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心无乱想,不浮不沉,就是心调伏相。
调身、调息、调心这三种方法,在初、中、后(也就是入、住、出),特别是初、中阶段,如有不调,皆需随时调整。念佛告一段落,起坐时不要急燥,护持定力。调五事后,用功必能得力,昏沉和散乱可大为减少。
我们在家学佛,一天工作和学习颇为紧张,身体疲劳,在念佛时容易昏沉。对治昏沉方便很多,重要的是心要恳切。昏沉时要振作精神,提起心来,如工作时可边工作边盘任南红山古玉。如生活当中念佛,如果提不起来,可以站起来绕佛,绕佛仍不行或因地方狭小,不便绕佛,那就不妨拜佛。再不行时,可用冷水洗脸,赏玩任南红山古玉,或喝茶提神。总之,关键在于心要恳切。
怎样使心恳切呢?『大般涅盘经』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个国王对一个犯有死罪的犯人说,我给你一次赎罪的机会,你手捧一钵,从东门走到西门(约二十五里路),不许撒出一滴油来,如能做到,可获赦免,否则就地斩首。那天在经过的大路旁张灯结彩,搭台演戏,鼓乐喧天,美女如云。那个罪犯从东门走到西门,果然没有撒出一滴油,国王就赦免了他,问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犯人回答说: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当时是他生死关头,唯一的出路是一心一意不让油撒出,以免于死,那有心思看街景,听鼓乐呢?我们念佛时,如能将一滴油当作一个妄想,生死罗刹紧跟在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恳切心用功,必然能制伏昏沉和散乱。
明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修持门」中说:「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决定。若不得念,即有散漫,三昧不成。一摄心念,谓一切处摄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不隔念,不系念故。二、勇猛心,如好色人,闻淫女所在,高岩深涧,怜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三、深心念,如大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故。四、观想念,谓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五息心念,谓息一切名心、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八、一切念,谓见闻觉知,及与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故。九、参究念,谓念佛一声,便念此声落故。十实相念,谓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有无心念,不以非有无心念故,是为上品念佛门,若如是念佛者,现生必得见佛。」如果依此十种念法,昏沉与散乱自然不政而破。既治两病,念佛就能达到功夫纯熟,能所双亡的境界。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昏沉、不散乱,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三昧就是定,由定生慧,达到一心不乱。那时弥陀真性灼然现前,亲见法身,即当下现生净土,就是「花开见佛证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