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还有多少个南锣鼓巷够北京挥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8 21:3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一位上海游客说:“我来到北京胡同,是想感受一下慢生活,平时工作太累了。但是南锣鼓巷太喧嚣了,有的小店里的东西我在上海也能买到,不觉得太新鲜。南锣鼓巷胡同味儿越来越淡了。”记者调查发现,南锣鼓巷商业味道太浓,离慢生活越来越远。业内认为增加现代书店、胡同民俗的文化业态,可以增添胡同的民俗文化味道。     南锣鼓巷终于倒掉了,虽然南锣鼓巷的“品牌”竖起来还不到10年的时间,却已渐行渐远地脱离了北京胡同文化的色彩,也脱离了老北京生活的应有状态。外地人对追寻老北京生活状态的事物与爱北京的人们对北京文化保护的再一次失望都混在了莫名的心态中。   北京的京味儿在市井中区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特质越来越少了。在北京城的城墙被拆之后,老北京的格局几十年里没有太多的改变。即便是1980年代末期为了承办亚运会,北京二环区域内的城市变化也只限于一些主要街道,大面积的胡同群落依然保留着。真正对胡同进行毁灭性拆迁是进入1990年代末期后,降至当下21世纪的前十年,大片大片的胡同消失和大片大片的楼群耸立后,人们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眷恋以及老北京原生态生活的肯定居然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关注。   失去的才会觉得珍惜。看着北京南锣鼓巷的成名和倒掉一样适用。南锣鼓巷之前,北京最有味道的市井文化地标是什刹海和后海地带,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点燃了寂静的后海和什刹海,也让声色犬马的各种“吧文化”替代了老北京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什刹海、后海地区的原住民们抵挡不住诱惑,出租或出让民宅变成了生意场,老北京平民的生活场景转瞬就幻化成了灯红酒绿的都市小资活色生香的夜生活——沦陷还是沦落,北京人自己说不清楚,外地人更是一头雾水。   挥霍了后海、什刹海之后,便是前门大街周边的胡同群。如今,华丽丽的前门大街荡平了看似灰头土脸的一条条胡同,也荡平了前门地区繁华的老北京商业文化的最后栖息地。当北京彻底告别土里土气的商业元素时,却总让人回首和质疑——北京是如何在一夜间就跨进了新世纪,为何看不到清晰的历史沿革痕迹而迷茫不已。   南锣鼓巷的“不幸”是因为商业抢占了文化的地盘,而且是明火执仗地霸占了当地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当钱能够买到一切时,老北京的文化色彩和世人推崇的慢生活也都可以明码实价的出售了。从所谓的“创意小店”挤占了原本是平民的住宅时,胡同和四合院、破三轮车和鸟笼子,早起晚归的大杂院里的人们都会为各种店铺的入驻腾出空间,改变面目,南锣鼓巷的变身变脸就是死路一条的光辉历程——没有了平民生活的南锣鼓巷就像鱼缸里没有了水,放置了再名贵、再漂亮的鱼,只能有一个归途。“增加现代书店、胡同民俗的文化业态”也只是延缓南锣鼓巷的“死亡”日期而已。   复制南锣鼓巷模式的行为并没有在北京停止。打着让老北京文化张扬旗号的人惦记着那些还没有来得及拆掉的胡同和平民生存的建筑群,距离南锣鼓巷不远的西北方向,钟鼓楼周边的胡同居民们也很可能在“保护老北京文化”的名义下离开胡同,离开现有的生活状态。和南锣鼓巷的命运一样,不难想像,钟鼓楼地区一旦成为保护区的繁华是令人期盼的,但繁华过后剩下什么也是令人担忧的。
  北京能够用来挥霍的“南锣鼓巷”已经不多了,有限的担心很快就会变成一种多余。
11月17日文网杂谈
2#
发表于 2011-11-18 21:3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大火齐珠


    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公务员老王


    谢谢领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9 11:36 , Processed in 0.0522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