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山海经研究~《逸周书》的来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9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逸周书》的来历 


 

《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

。但是,对于《逸周书》的来历,长期以来说法分歧。


一说此书来自汲县(今河南卫辉市)的魏王古墓。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冬十月,

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一说魏安王墓),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官府得

知后,把它送归秘府(皇家藏书室)。太康二年(281),镇南大将军杜预率军灭吴

返朝,始见汲冢古书,当时负责整理此书的博士为束皙,于是杜预和束皙都记下了汲

冢古书的篇目。此后,唐宋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

太平御览》等,在著录《逸周书》时,都认为它出自汲冢魏墓,是汲冢古书的一种,

故应加上“逸”域“汲冢”字样。


一说此书古已有之,非出汲冢。《左传》以及汉代司马迁《史记》、许慎《说文解字

》、马融《论语注》、郑玄《周礼注》等,均已引用《周书》的材料,可见春秋战国

至汉代,该书已广为流行,并非出自汲冢。《汉书·艺文志》也明确记载:“《周书

》七十一篇。”显然汉朝时该书已被官府确认。并且,杜预所录的汲家书目中,本来

就没有《周书》,所谓汲冢出土《周书》,乃为谬说。


时至今日,许多学者对于《逸周书》的来历,仍然持有“汲冢书”和古已有之两种观

点,争论激烈。张心澄、金毓黻、李宗侗、朱杰勤等学者著书立论,认为汉魏本有《

周书》,并非出自汲家。然而,朱希祖、周子同、徐北文等学者仍主张:“战国时期

魏安**王墓中埋葬的竹简书,经整理传世的有三部历史古籍:《竹书纪年》、《穆天

子传》、《周书》。”刘重来经过考证后提出,《周书》内容往往与儒家学说不合,

孟子曾力斥该书,故汉代以后不受重视,散失颇多;《汲冢周书》 则为盗墓者破坏

,残损严重,加之西晋灭亡后的长期混战,此书一直搁在秘府,未能流传。所以,有

可能今本《逸周书》是传世本和汲冢本互为补充的合本,由于两种版本都有残缺,故

仍非完本。此说虽属新解,但究竟什么时代、什么人把残缺的传世本和残缺的汲家本

合编为一体的呢?仍无定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9 11:46 , Processed in 0.0499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