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09|回复: 1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精品翡翠图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2 08:53: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翡翠应龙印章正面 翡翠应龙印章背面 翡翠应龙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5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55:2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翡翠屏风《耕织图》 大型翡翠屏风《耕织图》局部

  由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玉雕大师联手,采用翡翠这种被誉为“硬玉之王”的材料,雕琢康熙《耕织图》,在中国玉雕界是前无古人的创意之举。
  46幅康熙《耕织图》,是清康熙年代内廷画师焦秉贞奉康熙帝之命,在南宋楼俦《耕织图》的基础上,重新绘制的精粹之作。其《耕图》和《织图》各23幅,将古代耕织的每一道工序绘现得活灵活现,笔墨纤毫之处尽现耕织人物之生动神态。“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当年康熙帝制画并题诗,喻有“用以示子孙庶民,俾知粟食为艰,授衣匪易”之理,可以说,这就是大型翡翠屏风康熙《耕织图》问世的现实意义。
  由我国著名玉雕师张建平、吴玉书主刀的《耕织图》,采用立体浮雕的方法,在玉雕中巧妙地运用了紫翠、绿翠和白翠三种天然的翡翠基色,来表现《耕织图》内在的意境,如《耕图》中的浸种,农夫一家趁“溪头夜雨足”,在晨曦中,将一篮筐一篮筐的稻种抱入柴屋前的溪流中,“筠篮浸成碧,嘉谷抽新萌”,绿色成了潺潺的溪流和新萌谷芽的主基调;又如,农夫耕田,耖地,耙土,在水田里扬鞭驱牛,一畦畦绿色的水田“绿野暗春晓”;还有布秧、拔秧、插秧,一片绿色“渺渺翠毯齐”,农夫们新秧“抛掷不停手”,新插的绿秧整整齐齐,“左右无乱行”。
  将46幅康熙《耕织图》合成为12幅玉雕画面,要求翡翠屏风的硬玉雕琢必须是精细之作。玉雕师们费时8899个工时,以鬼斧神工般的刀法,将“农夫之苦、蚕妇之寒”以及“田间农舍,老叟妇幼”的生活表现得入细入微淋漓尽致。目前,这一国宝级的作品作为“国家大师艺术珍品”正在上海豫园的珠玉汇市继续展出,并将作为正在建造的上海艺博园翡翠玉器博物馆的典藏作品,供人们观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5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58:20 | 只看该作者
嘉庆皇帝的翡翠双面御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8:59:13 | 只看该作者
“翡翠王”马崇仁的私人珍藏。
如果认为古代的发饰都像剧中那样精美绝伦、色彩艳丽,那可能就要失望了。记者在TESIRO通灵万达店中看到,几件翡翠发簪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从外表上来说,它们并不花哨,甚至有些古朴、简单。“电视剧为了视觉效果,肯定会有一些夸张的色彩和造型。但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女子佩戴的头饰重在材质的珍贵、雕工的精湛,而不是色彩的花哨。”据马崇仁介绍,在古代,簪、钗、步摇之类的头饰,是陪伴女子一生的饰物,也是陪嫁中不可缺少的物件,不可不求精善。当时贵族妇女大多选黄金、翡翠、玉等贵重材质,从簪子的选材上也能看出女子的身份与家庭条件来。

在展出的几件簪子中,马崇仁介绍说,也是大有讲究的,如其中一枚由完整翠料打磨而成的,叫做“趸簪”,在清朝,用一整块翡翠制作而成,且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一般只有贵妇或大家族的女子才会拥有。另一枚两头翡翠,中间由黄金连接的,名为接簪。马崇仁解释说,因为要找到一块上乘翠料打造簪子并非易事,因此不少小户人家会用两块翠料拼接成簪。插在发髻中,刚好掩盖住了金属部分,从外表上看仍像是一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00:53 | 只看该作者
骆浚清,是一位沉醉于翡翠珠宝设计的女性。一位如翡翠般通透的女子。正是她,不懈追寻通过设计能承载起翡翠予人的美好的想象与享受,执著地展现翡翠最温润、自如、美善的本质。正是她,通过一件件精雕细琢的翡翠设计,诠释出东方哲学“融通于天地,流动于性灵之欢畅适意”的体悟。
作品:浪漫之光
蜗牛
18K玫瑰金钻石镶嵌坠
葡萄
如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0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0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09:0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5 02:29 , Processed in 0.0597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