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鉴定风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8 23:05: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文物鉴定的水有多深?9月上旬的热点新闻“金缕玉衣骗贷案”,再度泛起波澜的杭州“壶王”事件,让人感知一二。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玉衣,就被几个专家“评估”为24亿元;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黑心洗钱,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时空,跨朝跨代。此虽鉴定队伍中丛生的乱象之一,却足使千百万收藏者的心灵大感伤害和困惑,“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我们还要不要鉴定?”“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文物鉴定 不“真”就“假”

  我们期待“有待研究”

  不论什么场合,尤其在台上,众人屏气凝神张望着执鉴者对上手藏品会给个什么样的说法,但不真、就假(“仿品”、“赝品”、“臆造品”)。谁听说过“有待研究”之类的话吗?这岂不意味着收藏界天文数字或繁星般的中国文物,几个、十几百把个鉴定家们就能一抹不梗手地“通吃”了?有多少都统统逐一分分钟搞定?不假、就真,多么的神乎!然而,今年初才被发觉,某些曾不被认可的文物一跑出去,很快被国外专家搞定,拍出天价,国人惊诧!国内照样有“高人”说“身份不明”。专家怎么了?!

  《大量珍品流失海外,仿品赝品充斥国内》的文章说,中国文物大量流失都曾经历如下过程:在中国出土,不被认可,遂流出去;海外被认可,再天价买回;没有被认可的,继续流出……更加令人慨然的是不少“身份不明”的珍品出境后“登堂入室”进入了外国博物馆。难怪某专门收购中国文物的洋人说,中国这样下去,“OK”!这令“众多文物专家、民间藏家和爱国人士惊呼当前中国文物"出口转内销"是咄咄怪事”。

  按图索骥 对比鉴定

  惯用官方藏品作“标型器”


  用一位85岁的孙老先生的话说:“因为用20世纪50年代标准来衡量新出土的器物,导致错判的并不在少数。”这话说得岂不已够明白了?似乎在说执鉴者惯用官方博物馆的藏品作“标型器”,将它们烂熟于心地储存在脑海里,按图索骥或瓜瓢比葫芦地实施对比鉴定。而对新面孔文物,根本不以历史文化含量的思维去严谨对待和加以考证。

  如对陶瓷的器型、胎釉、彩料、纹饰、款识等,官方藏馆里的东西是什么样,被鉴物就该像它什么样。古时张三、王二的被官方收藏了下来,同窑匠师赵、李、郑、吴、陈、黄的作品还在民间或刚出土发现,比鉴有差异就不被认可;元代景德镇数十、百十户生产的元青花,五六十年里似乎家家都画一个样式的龙,公龙的头毛对不上母龙的毛就很可能不被认可了;市场上那些土锈斑斑的杯、盘、碗、碟上,清一色从成窑飞出的一批批土里吧叽的黑尾公鸡,对不上官方的成窑鸡纹器就可能也不被认可,因为专家学者说“景德镇黑彩始于康熙”;官方博物馆藏品里没有成化官窑的大器,收藏界就断定“成化无大器”之说等等。

  相当部分鉴定者惯常以官方藏品“以偏概全”实施对比鉴定,早已是行业的“通病”。以为官方博物馆将历代的陶瓷都囊刮尽了,民间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似的,固见深深。民间一有真品到来,连认都不敢认了。

  “干得越久,胆子越小”

  对“新文物”不认可难具公信力

  《收藏界》主编董凡先生曾说,我听到很多业内资深专家都表示过:“这行干久了,越干胆子越小,越干越知道水深不可测,几十年下来,反而觉得自己回到了入门水平。”连很多资深专家都知道当今极为丰富的文物在出现,始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说了个大实话、大真话。

  前不久,民间“寻宝”活动走进某城市,一专家上手了件看似有些老气的青瓷,翻来侧去,琢磨来去,拿在手上对旁坐的另一位专家说:“我们馆里都没有。”对方相视无言时那东西已递还给了持宝人。看看!这是不是什么都拿馆藏品来比?

  通常不被认可的文物,往往是官方藏馆里见不到的,权威出版物的图录或文字里同样也没有它们的蛛丝马迹。以“样本”比对,循规蹈矩的鉴定模式似乎就是我们一直走着的路,一直坚守着这“以偏概全”的陈见怎么能行?新面孔文物出现得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如果对某些突如其来的文物把握不了,就不予认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地“顾面子”忽悠群众,是难具公信力的。

  “鉴定文物 十大“潜规则”

  “盲信盲从”将珍品弃之国门外

  当今收藏界大量文物得不到执掌鉴定权者认可的“潜规则”有十:一是官方博物馆藏品中没有的,不认可;二是官方考古机构从未发现过的,不认可;三是陶瓷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的,不认可;四是文献虽有记载,但叙述不详的,不认可;五是与官方藏品似像非像,款识、色彩、纹饰等稍相差异,把握不了的,不认可;六是藏品来历不清或“身份不明”的,不认可;七是权威出版物里已“界定”或“断定”没有的,不认可;八是权威鉴定机构认知不了的,不认可;九是时下当红鉴定家或名人“新发现”某类器物的制作工艺“前无古人可为的”,不认可;十是一般藏家论证是文物,与权威专家“观点”相悖的,不认可。

  历史遗存下来的器物,一在世上,二在土里、水里,各时期各朝代的各品种的器物都千模万样,谁都不可能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历史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东西,凡个人猜测、推测等主观臆断某品种器物没这、没那,都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这类“断定”由于出自权威出版物,一旦被相当数量的鉴家不加分析即视如“皇天铁券”,必就轻言将文物给误判了。

  文物总是需要鉴定的,如果鉴家盲目恪守所谓的“断定”,许多与之相悖的珍品文物怎能显露尊容?对本土之珍如弃儿般不与相认,国无容身之地,它们没了价值体现,咋不外流去捞回点血本?当务之急是给尚未被鉴定者们认可,而流散在民间或部分已流失国外,仍有相当数量倍受国内藏家们呵护的一些珍品文物正名。如果执掌鉴定权者对一些权威“断定”或“论断”盲信盲从,再不警醒,许多珍品必将被摒弃在文物之外!

  文物丰富 今非昔比

  鉴家对民间藏量估计滞后30年

  其实当今收藏界的文物极为丰富,早今非昔比。实际上某些鉴定者面临丰富文物的态势,恐已摸不着头脑,心里都是蒙的。韩国首尔一家红山文化中国陶瓷博物馆,今年初不就在《收藏界》刊登广告宣称,正展示的红山文化玉器就500多个,宋、元、明、清陶瓷200多个,并声称是中国专家极力推荐的吗?2011年6月19日《大江南收藏》A02版报道湖北武汉一乔姓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就达一千多件,“量多质优,国内罕见”,有小至拇指盖的把玩件,有大至七八十厘米高的“太阳神”。全世界的红山文化玉器只有300多件,早都是老皇历了。鉴家对当今文物藏品资源早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了。

  鉴家们太低估了文物在民间的藏量,至少滞后了30年。有些鉴定家很少接触市场,即使经常遛摊,对有些文物是不一定认得的,因为官方藏馆里本就没它们可对照的半点影子。其实,某些不被认可的文物正在民间最大的博物馆里。

  我国文物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真正上路的时间并不长。中国数千年历史,文物博大精深,一些鉴定者敢说自己不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李小云波
2#
发表于 2011-9-18 23:13:52 | 只看该作者
春天快到了:share:
3#
发表于 2011-9-18 23:27:06 | 只看该作者
:share:
4#
发表于 2011-9-19 08:23:10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9-19 08:39:31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9-19 09:40:5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仍然按过去老一套鉴定文物,中国文物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给文物正名必须要有全新的思想认识和科技的介入,个见!
7#
发表于 2011-9-19 10:07:2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物博大精深。专家人品的悲剧。
8#
发表于 2011-11-26 11:43: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12 13:40 , Processed in 0.0549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