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24亿金缕玉衣出炉 怎叫停文物鉴定乱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8 09:3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4亿金缕玉衣出炉 怎叫停文物鉴定乱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 08:21 人民网 微博


“金缕玉衣”的资料图片。


  汉代的皇亲贵族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死后的丧葬殓服,在两千多年后会成为今人追捧的宝物,并且,卖价最高的还是个新造的假物件儿。近日,媒体爆出几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
  这样的笑话,举凡埃及、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是很难见到的奇观,我们没听过埃及人造假木乃伊来骗取银行贷款,也没听过希腊人用米诺斯的维纳斯去偿还欧盟债务。然而在我国,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并且层出不穷。
  其实,并不是这些文明古国以及发达国家不懂得赝品可以骗钱,关键在于,这样的风险他们付不起,在欧洲,一个文物鉴定师如果胆敢在这个问题上来点猫腻,被发现的代价至少是丢掉饭碗加巨额罚款,严重的甚至要进班房,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红线,任何人都不可轻易去碰。
  然而翻看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在第七章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众多行为中,并未提到制造、买卖假文物是违法行为。制售环节尚无法可依,鉴定文物的真假,就更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
  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涉及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诸多学科,文理汇通,博大精深。照常理来说,要求如此之高的专业工作,从事的人应当寥若星辰。然而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鉴定师、“专家”满天飞。
  而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九龙治水的直接结果,就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并且,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文物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这使得文物鉴定的造假者有恃无恐,即使相关部门发现了鉴定造假行为也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很难对其进行处罚。
  而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甚至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纸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赚钱。走在一些大型古玩城里,“文物鉴定”的大招牌就挂在古玩店里,等同药店老板带开棺材铺,进出都要钱,真是赚钱到手软。
  于是,在这样连菜市场秩序都不如的市场环境里,谁喊得调门高,谁忽悠的狠,谁的门前就车水马龙。文物市场,岂有不乱之理?专家、鉴定师,岂有放过发财机会的道理?
  眼下,我国经济正日趋发展,文物投资收藏市场,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法律依据和管理机构的文物鉴定市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买卖真文物违法,买卖假文物不违法,鉴定假文物不违法”的怪象,不能再持续下去。否则,这对于刚刚勃兴的文物投资市场,对于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力,都是不可承受的打击。(李强)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09:35:39 | 只看该作者
文物鉴定无规范无监管乱象亟待消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 08:20 法制日报 微博




  法制日报记者 赵丽
  一套汉代金缕玉衣、一份估计24亿元人民币的鉴定报告在对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进行审理后,这些让人咋舌的“东西”现出原形:法院查明,商人谢根荣伪造“玉衣”,出钱请故宫(微博)博物院原副院长等5位专家给玉衣估价24亿元,借此取得银行信任,不但为之前6.6亿元的借贷作担保,而且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
  一套假文物、一份真报告,成了诈骗的工具。那么,给假文物做鉴定、出真报告的专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起24亿元闹剧背后,潜藏着艺术品鉴定行业怎样的问题?
  顶级专家隔着玻璃“鉴宝”
  法院一审查明,2000年9月,谢根荣以“东华金座”房地产项目伪造555份房贷合同,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的5家支行骗取贷款6.6亿余元。
  建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原行长颜林壮称,2002年,他发现“东华金座”项目有问题,于是就找谢根荣谈。当时,谢根荣提供了事先准备好的虚假企业财务报表等材料,使他们认为谢根荣的企业很有实力。而且,谢根荣还领着他们参观了“根荣陈列馆”。谢根荣指着一件“金缕玉衣”对他说:“全世界只有两件,专家已经做过鉴定,市场估价24亿元。”
  随后,谢根荣还出示了有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签字的评估报告。
  最终,银行高层作出决定发放企业贷款盘活“东华金座”项目。直到后来审计署在审计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时发现问题,2008年3月,谢根荣、颜林壮等人被抓,至案发尚有5.4亿余元贷款未能归还。
  一审法院判处谢根荣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随后谢根荣上诉,目前此案二审正在进行中。
  回顾整个行骗过程不难发现,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出具的评估报告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据这些专家自己证实,他们只是在隔着玻璃“光看不上手”的情况下,将谢根荣等人自制的两件所谓金缕玉衣估价为24亿元人民币。
  法律规制之外的“鉴定”
  谢根荣骗贷东窗事发,“金缕玉衣”被证实为仿制品。那么,参加鉴定的专家如何看待此事?“鉴定后,我们特别叮嘱谢根荣,这东西不能去交易,否则犯法。我认为,只要文物不上市场,专家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这是学术自由”;“我没把它当成鉴定活动,而是当成一种友谊活动,是客串性的。他们请你来,给你一点鉴定费,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就完了。鉴定时,谢根荣没说过他的意图,没想到评估报告会被非法利用”;“这个鉴定是比较随便的,算是帮朋友一个忙。大家就是聚一聚、坐一坐、走一走、看一看,证明这个资产的价值。既然是家产,评估多少个亿都无所谓,只证明这是他的财产而已”……曾参与鉴定“金缕玉衣”的专家对于自己的鉴定行为给出了上述解释。
  尽管专家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帮朋友一个忙”,但一审法院的判决书认为,银行正是在看了鉴定评估报告后,才决定给谢根荣继续贷款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专家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几名鉴定专家如果事先并不清楚谢根荣要把评估报告作为骗贷工具,那么就属于事先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帮助有违法目的的人。根据刑法,这种情况不构成犯罪,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北京律师朱永辉说。
  “从法律上来说,鉴定人将鉴定物品进行了价值评估,应该说是鉴定人认为这个东西值这个价值,但是他人因相信这个价值而造成了损失,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没有相应的追责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说。
  “对于艺术品的价值,目前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进行衡量,只能由专家的职业操守来决定。如果没有相关规制,这次可以评估24亿元,下次如果想评240亿元也只能是由专家来自由裁量。”莫纪宏说,“但是,如果是几个人合伙有预谋地进行评估,继而从事不法行为,那么鉴定者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文物鉴定管理存多处空白
  《法制日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对民间的文物鉴定几乎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专家认为,这种规则缺失形成的漏洞,使得民间文物鉴定人员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相关规范和政府监管的缺失。
  “专家鉴定属于实体技术上的事情,从法律上来讲主要是从程序上进行控制。如果在进行文物鉴定时,能够启动相关法律规范制度,使文物鉴定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那么鉴定行业才能依靠行业自律及职业道德来进行具体的鉴定活动。”莫纪宏说。
  如何在程序上进行控制?
  “针对文物鉴定行业来说,还是应该以制定行业自律性的规定作为主要监管方式。”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单一地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可能会因为制定者不了解行业内部规则而导致法律被"架空"。如果由行业内部制定规范,或许可以让业内人士自发维护行业声誉。”
  除制定规范外,是否应指定专门的部门对文物鉴定市场进行监管?
  姜明安认为,设立行政部门进行监管并不切合实际。
  “文物鉴定行业是一个有着专门知识、专门技术和专门经验的行业,如果设立一个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就面临由谁来监管的问题。”姜明安说,“一般的行政人员对于行业内部规则不了解,所以无法监管;如果由懂专业知识的业内人士进行监管,那么这种"专家看专家"的监管能够起到的作用?不会起到明显效果。”
  此外,有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和教师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非常关注:“拟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统一的文物鉴定资质资格认证管理体系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业规范,争取将各类文物鉴定行为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09:36:05 | 只看该作者
文物鉴定专家指鹿为马该当何罪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 08:23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商人谢根荣骗贷案正在北京市高院二审。3年期间,谢根荣违规骗取建设银行贷款7亿余元。法院查明,建行曾发现谢根荣骗贷,但后者凭借“24亿元两件玉衣”取得了银行负责人的信任,不仅没追要原贷款,还又贷给其5000万元和开具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这两件玉衣是他找人用不值钱的玉片串起来的,又出钱找来5位专家给出24亿元估价。
  凭借两件天价“玉衣”取得银行信任,谢根荣不但为之前6.6亿元的借贷做担保,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而据查实,“玉衣”实为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5位专家估价24亿元。
  商人造假骗贷并不稀罕,在利益驱动之下,任何违法犯罪都有可能发生。但专家蜂拥而至,沦为不法造假者的帮凶,让公众情何以堪,让学术正义情何以堪?
  在这起事件中,5位堪称当代文物鉴定领域顶尖权威的专家“隔着玻璃看了看”,就轻描淡写地将造假的“玉衣”鉴定为价值24亿元的天价古董,让学术良知成为金钱的交易品。5位专家一连串耀眼的学术光环,在“好处费”的反衬下,立即显得暗淡无光,勾勒出个别专家见利忘义的形象,以及整个鉴定环境被金钱腐蚀的生态图景。
  学术良知是学者理应恪守的基本底线,千金不换。但一朝失守,却又比造假的“金缕玉衣”更廉价,甚至一文不值。近些年,关于专家的非议与各类学术精英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代言”一样杂乱纷陈。专家言论之所以缺乏应有的公信力,因素之一是金钱的魔力使然,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话语权滥用,毫无风险成本。商人造假、学者“帮衬”的丑闻爆出后,被置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专家们只是感慨一句“唉,这事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我很伤心”,就算是道歉了;另一句“我们的意见只是参考,不具备法律责任”,便择清了自己的责任。有人如此点评,“专家们并不知晓骗贷行为,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故意抬高古董的价值,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只能说明鉴定水平有限”。
  既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又有丰厚的红包可拿,还能指望他们坚守良知的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无良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至今仍然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力量——指鹿为马的专家滥用话语权,究竟该当何“罪”?这个问题不解决,个别“学术精英”照旧会围着利益转悠,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利欲熏心。
4#
发表于 2011-9-8 14:12:05 | 只看该作者
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利欲熏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 07:32 , Processed in 0.0688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