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元代蓝釉瓷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1 17:11: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元代蓝釉瓷器 元蓝釉瓷器是以钴蓝釉为主色调的一类瓷器,已经发现并列入本章的可归入两种类型:蓝釉白纹瓷、蓝釉单色瓷。当然,还有一些蓝釉与其他色釉、色彩联合着色的瓷器,请见其他有关介绍。 蓝釉白纹瓷 这是一类以钴蓝釉为地,乳白釉为纹的双色釉瓷,是元代创烧成功的色釉瓷新品种。 绍。根据地釉色泽的深浅,它们大致可划分为乌蓝釉、黑蓝釉、深蓝釉、蓝釉四种。所有蓝釉的基本釉料都是钴料 与石灰釉的乳浊液,所以称为钴蓝釉。由于配方的不同,会呈现深浅不一的蓝黑色。 这些瓷器上的白纹是怎样形成的?说法为:“纹样系在成型的胎上剔刻而成,龙纹处施透明釉,龙纹外以蓝釉作地色”。认为:“在成型的胎体上,以贴纸遮掉印刻好的龙纹图案,然后通体施蓝釉,再揭去贴纸,施透明釉”。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都认为龙纹处仅仅施透明釉。我认为与事实有重大出入。首先,白纹上施的不是透明釉,而是乳浊失透的乳白釉。其次,蓝釉边缘上没有贴纸、揭纸的任何痕迹。根据我的观察,我以为大多数元蓝釉白纹双色瓷的装饰技法分如下三步。以白龙纹为例,它是先在素胎上刻划龙的轮廓和龙鳞;再在龙纹上直到紧边缘处施乳白釉,并用青花轻轻点出龙的眼睛;然后在纹饰轮廓线外的全部地方施蓝釉作地。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我们只要对瓷器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就行。其一,我们发现花纹上的白色釉层较薄,而相邻的蓝色地釉明显较厚。这是地釉重叠在花纹釉上的缘故。其二,在花纹釉与地釉交界处,地釉边缘丰满、圆润,这是地釉后上的明证。其三,瓷器上常常可以发现地釉过度侵入花纹釉的现象,有时甚至把部分花纹釉湮没,导致花纹线条明显变窄。其中,在a上可见地釉边缘显得丰满圆润;b上可见花纹釉被湮没的情况,“枢府”两字特别明显。 但也有的元蓝釉白纹双色瓷采用两次施釉法来形成花纹。首先在刻纹后的胎体上,整体荡上一层较稀薄的乳白釉;干后施蓝色地釉。元蓝釉白龙纹双耳盘口瓶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样,在挂地釉较少的棱角处,就会露出乳白色。这种做法在北宋的钧瓷、汝瓷,南宋的官瓷上是较多使用的。它的好处是釉面光滑、滋润,工艺简单和减少缩釉现象。不过,宋代那些瓷器上作为底釉的实际上是一种更为便宜的护胎酱色汁。 其实元蓝釉白纹双色瓷,如把龙睛的青花考虑在内,它们应是蓝、白、青花三色瓷器。但是,由于青花龙睛很小,在一般照片上是看不到的,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蓝、白双色瓷。 各种蓝釉白纹瓷分别介绍如下。 乌蓝釉白纹瓷 这种瓷器的地釉是钴蓝釉地色中色泽最深的一种,色黑如漆,滋润肥厚,隐隐透露出一丝蓝色,十分美丽。它的制造比较细致,如其器底为精致细砂底,虽可以见到旋涡状切削痕迹,但表面平整,痕迹很浅,说明盘底修削十分细心。但酒壶就比较粗糙一些,因为它是民众也可使用的器皿。 地釉显得如此漆黑的原因有二。一是釉料粘稠度高,因而釉层特别肥厚,导致入射光线不易穿透釉层并从其底层反射出来。二是所用钴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而且纯度高。“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钴]料。在窑炉里的高温下,要发生釉层的熔融、再结晶,和钴料所含的氧化铁的冶金还原,析出游离铁这两种过程。由于熔融状态下的釉层的粘滞性很大,釉层又特别肥厚,游离铁原子难以穿过釉层浮到表面凝结成较大的斑块,而只能在釉层中集合成较小较薄的离散斑块。这些斑块有力地阻挡了光线的进入和从底层的反射。我们如用放大镜观察瓷器的表面,就可见釉层里满视野的稀薄锡光斑。 其实,不仅乌黑色钴蓝釉是这样的,其他色泽的钴蓝釉也是这样的。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在那个龙纹盘上发现多达20余处细小的黄褐色斑。用放大镜观察得知,它们是一些缩釉斑,因被环境物质侵入而呈黄褐色。其中的很大部分,可见到有腐蚀形成的深入胎骨的裂缝,见附图。缩釉斑出现在两种地方。一种是在地釉上。这是因为釉料过稠,导致个别地方面釉不能与胎面粘接住而出现缩釉斑。一种是纹、地交界处。因为那里曾经剔刻过,表面比较毛糙,不易粘住釉。由于这些地方的胎面得不到釉层的保护,容易受到环境的长期侵害而出现腐蚀裂纹。虽然在一个盘上出现这么多的腐蚀裂纹是少见的。但元瓷上的腐蚀现象并不少见,而在色釉瓷上更是如此。这种腐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瓷器是一种伤害,但是,它在客观上却是对瓷器年代久远的一个证据。而且,从审美角度看,它有一种岁月磨蚀的创伤美。 黑蓝釉白纹瓷 这种瓷器的地釉呈黑蓝色,但黑的程度不如上面的乌黑色钴蓝釉。这种色泽的瓷器有两件,都是四系扁方瓶深蓝釉白纹瓷 此种瓷器有13件,打头。C打头的瓷器,色泽更深一些这些瓷器造型周正,制作精致,地釉是像蓝宝石一般美丽的深蓝釉,色泽深沉、含蓄,釉层滋润、肥厚,是钴蓝釉白纹瓷中最珍贵的一个品种。瓷器上的纹饰,除了一件是人物纹,都是云龙纹。龙为独龙。一条乳白色云龙,独占整个器面,张牙舞爪地好似盘旋在深蓝色的天穹里,气势磅礴壮阔,突显其威严与霸气。人物纹象耳瓶上的人物的穿戴、举止有古代人物的风貌。不像其他元瓷,特别是元青花上的人物,一律是宋人装束。在这些瓷器中,除了一个玉壶春瓶和一个鱼藻纹盘口瓶,都有“枢府”、“内府”字样的白釉属记铭文,显见它们是为元庭与元朝中央机构专门烧造的皇家用瓷与官府用瓷。这些瓷器应是在元御窑厂烧制的。文献(5)收集的元蓝地白纹双色瓷中,有的瓷器上就有“大元御窑”的铭文,显见元代的官窑名称为“大元御窑”;御窑厂里烧制过钴蓝釉白纹瓷。元御窑厂的遗址已经被考古发现,是在景德镇市内的珠山脚下,目前正在发掘清理。 在那个玉壶春瓶的底部,有长方形贴片,并具“古相,博陵第” 铭文。其中,“古相”两字横写,“博陵第”三字竖写。说明它们是一个以该贴片与文字为品牌的民窑窑口烧造的。这件瓷器也十分精美。 鱼藻纹盘口瓶的底部有带花边菱形并具“古相,博陵第” 铭文的贴片。说明它是也以“古相,博陵第”为品牌的另一窑口生产的。这使人想起杭州的剪刀业有多个以 “张小泉”为品牌的制造商。 以上情况表明,虽然元御窑烧制了最高档的钴蓝釉白纹瓷器,但是多个民窑也在烧造这种瓷器。而且有的民窑,如具“古相,博陵第”的,其烧造水平几乎可以与御窑比美。 蓝釉白纹瓷 这种色泽的瓷器有两件,它们是一把酒壶、和一个盘口小罐。酒壶饰双凤纹,足底有釉斑和“大元至正五年造”的墨书铭文。这件瓷器的特别之处是它的腹壁上有一道长达5厘米、宽1.2毫米的胎裂,使内外壁完全贯通,根本不能盛酒。显然这不是一把墓主人生前使用过,因喜爱而用来陪葬的酒壶,而是买来就是作为冥器的酒壶。看来,在元代,人们喜欢用瓷器陪葬。这大概就是在多次战乱后虽然传世的元瓷很少,而近年出现在市场的元瓷却在增多的原因。拿破裂酒壶陪葬恐怕不是事主本意,而是办事者粗心而混入的。这一点的发现很重要。因为现在出现的元瓷,很多没有任何使用过的迹象,好像是新的一样,令人生疑。这把壶表明,当时由于瓷器深受人们喜爱,陪葬瓷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常常是直接购买或定制新瓷陪葬的。 上面的所谓胎裂,是一种在瓷胎干燥过程中出现的冷裂纹,而非烧制时出现的热裂纹。区分这一点很容易。因为裂口面上有釉,说明在上釉时裂纹已经存在了。 钴蓝釉单色瓷 蓝釉白纹瓷 这是一类以钴蓝釉为地,乳白釉为纹的双色釉瓷,是元代创烧成功的色釉瓷新品种。文献1彩图74的元蓝釉白龙纹盘、文献4的元蓝釉白龙纹瓶、文献2的另一个元蓝釉白龙纹盘就是这类色釉瓷。前两件还列于文献9。而元蓝釉白龙纹瓶在文献8里,还被定为国宝级古瓷。当时,收藏于博物馆的元蓝釉白纹瓷,全国仅有此三件。后来, 元蓝釉白纹双色瓷共有21件,根据地釉色泽的深浅,它们大致可划分为乌蓝釉、黑蓝釉、深蓝釉、蓝釉四种。所有蓝釉的基本釉料都是钴料 与石灰釉的乳浊液,所以称为钴蓝釉。由于配方的不同,会呈现深浅不一的蓝黑色。 这些瓷器上的白纹是怎样形成的?文献(4)的说法为:“纹样系在成型的胎上剔刻而成,龙纹处施透明釉,龙纹外以蓝釉作地色”。文献(9)认为:“在成型的胎体上,以贴纸遮掉印刻好的龙纹图案,然后通体施蓝釉,再揭去贴纸,施透明釉”。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都认为龙纹处仅仅施透明釉。我认为与事实有重大出入。首先,白纹上施的不是透明釉,而是乳浊失透的乳白釉。其次,蓝釉边缘上没有贴纸、揭纸的任何痕迹。根据我的观察,我以为大多数元蓝釉白纹双色瓷的装饰技法分如下三步。以白龙纹为例,它是先在素胎上刻划龙的轮廓和龙鳞;再在龙纹上直到紧边缘处施乳白釉,并用青花轻轻点出龙的眼睛;然后在纹饰轮廓线外的全部地方施蓝釉作地。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我们只要对瓷器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就行。其一,我们发现花纹上的白色釉层较薄,而相邻的蓝色地釉明显较厚。这是地釉重叠在花纹釉上的缘故。其二,在花纹釉与地釉交界处,地釉边缘丰满、圆润,这是地釉后上的明证。其三,瓷器上常常可以发现地釉过度侵入花纹釉的现象,有时甚至把部分花纹釉湮没,导致花纹线条明显变窄。附图1614就展示了这种情况。其中,在a上可见地釉边缘显得丰满圆润;b上可见花纹釉被湮没的情况,“枢府”两字特别明显。 但也有的元蓝釉白纹双色瓷采用两次施釉法来形成花纹。首先在刻纹后的胎体上,整体荡上一层较稀薄的乳白釉;干后施蓝色地釉。元蓝釉白龙纹双耳盘口瓶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样,在挂地釉较少的棱角处,就会露出乳白色。这种做法在北宋的钧瓷、汝瓷,南宋的官瓷上是较多使用的。它的好处是釉面光滑、滋润,工艺简单和减少缩釉现象。不过,宋代那些瓷器上作为底釉的实际上是一种更为便宜的护胎酱色汁。 其实,元蓝釉白纹双色瓷,如把龙睛的青花考虑在内,它们应是蓝、白、青花三色瓷器。但是,由于青花龙睛很小,在一般照片上是看不到的,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蓝、白双色瓷。 各种蓝釉白纹瓷分别介绍如下。 乌蓝釉白纹瓷 这种瓷器的地釉是钴蓝釉地色中色泽最深的一种,色黑如漆,滋润肥厚,隐隐透露出一丝蓝色,十分美丽。本章收录乌蓝釉白纹瓷只有三件,它们是一个独龙纹盘(已发表)、一个凤鸟纹首饰盒和一把荷池纹酒壶,编号A打头。其中,三爪龙纹盘显然不是民间用品。它的制造比较细致,如其器底为精致细砂底,虽可以见到旋涡状切削痕迹,但表面平整,痕迹很浅,说明盘底修削十分细心。但酒壶就比较粗糙一些,因为它是民众也可使用的器皿。 地釉显得如此漆黑的原因有二。一是釉料粘稠度高,因而釉层特别肥厚,导致入射光线不易穿透釉层并从其底层反射出来。二是所用钴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而且纯度高。“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钴料。在窑炉里的高温下,要发生釉层的熔融、再结晶,和钴料所含的氧化铁的冶金还原,析出游离铁这两种过程。由于熔融状态下的釉层的粘滞性很大,釉层又特别肥厚,游离铁原子难以穿过釉层浮到表面凝结成较大的斑块,而只能在釉层中集合成较小较薄的离散斑块。这些斑块有力地阻挡了光线的进入和从底层的反射。我们如用放大镜观察瓷器的表面,就可见釉层里满视野的稀薄锡光斑。 其实,不仅乌黑色钴蓝釉是这样的,其他色泽的钴蓝釉也是这样的。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在那个龙纹盘上发现多达20余处细小的黄褐色斑。用放大镜观察得知,它们是一些缩釉斑,因被环境物质侵入而呈黄褐色。其中的很大部分,可见到有腐蚀形成的深入胎骨的裂缝,缩釉斑出现在两种地方。一种是在地釉上。这是因为釉料过稠,导致个别地方面釉不能与胎面粘接住而出现缩釉斑。一种是纹、地交界处。因为那里曾经剔刻过,表面比较毛糙,不易粘住釉。由于这些地方的胎面得不到釉层的保护,容易受到环境的长期侵害而出现腐蚀裂纹。虽然在一个盘上出现这么多的腐蚀裂纹是少见的。但元瓷上的腐蚀现象并不少见,而在色釉瓷上更是如此。这种腐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瓷器是一种伤害,但是,它在客观上却是对瓷器年代久远的一个证据。而且,从审美角度看,它有一种岁月磨蚀的创伤美。 黑蓝釉白纹瓷 这种瓷器的地釉呈黑蓝色,但黑的程度不如上面的乌黑色钴蓝釉。这种色泽的瓷器有两件,都是四系扁方瓶。 深蓝釉白纹瓷 这些瓷器造型周正,制作精致,地釉是像蓝宝石一般美丽的深蓝釉,色泽深沉、含蓄,釉层滋润、肥厚,是钴蓝釉白纹瓷中最珍贵的一个品种。瓷器上的纹饰,除了一件是人物纹,都是云龙纹。龙为独龙。一条乳白色云龙,独占整个器面,张牙舞爪地好似盘旋在深蓝色的天穹里,气势磅礴壮阔,突显其威严与霸气。人物纹象耳瓶上的人物的穿戴、举止有古代人物的风貌。不像其他元瓷,特别是元青花上的人物,一律是宋人装束。在这些瓷器中,除了一个玉壶春瓶和一个鱼藻纹盘口瓶,都有“枢府”、“内府”字样的白釉属记铭文,显见它们是为元庭与元朝中央机构专门烧造的皇家用瓷与官府用瓷。这些瓷器应是在元御窑厂烧制的。文献(5)收集的元蓝地白纹双色瓷中,有的瓷器上就有“大元御窑”的铭文,显见元代的官窑名称为“大元御窑”;御窑厂里烧制过钴蓝釉白纹瓷。元御窑厂的遗址已经被考古发现,是在景德镇市内的珠山脚下,目前正在发掘清理。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img=384,512]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I50CU86R/119623517118269[1].jpg[/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8 11:17 , Processed in 0.0913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