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24|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595年和90年,说不尽的故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0 10:04: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肖居 于 2015-10-10 20:16 编辑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 蒋芳、姜潇、史竞男)对于游客,这是人生必去景点;对于历史迷,这是无数大事发生所在;对于古建爱好和研究者,这是东方皇家建筑巅峰;收藏玩家、摄影爱好者、穿越电视剧迷,以及每天数万来自全球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或惊鸿一瞥的欣喜,或难以割舍的情愫。
  一条中轴线纵贯。金色琉璃瓦顶下、朱红高墙内,圈住的是有形的宫阙亭台,播散的是无形的历史氤氲。

  历史地看,故宫正走向自己生命的第六个百年。

  10日,这座曾经的皇家禁地脱身而成的博物院整整90岁。

  物与宫 凝固历史的精神气质

  一殿一房,一砖一瓦,600年岁月凝固下故宫独特的历史精神气质。

  到故宫,无人会不去参观太和殿——紫禁城的核心。但少有人知这座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汉白玉三台上的宏大宫殿独一无二的标志,只是屋顶上一个小小的脊兽。兽名“行什”,猴面人像,背生双翼,手持一柄金刚宝杵。

  “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有着严格等级区分。中国所有古建筑中惟有太和殿这一处屋顶上出现了10个脊兽。寓意是皇权至高无上,连最大数字九都不足以表达其尊贵。”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子林说。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建成。龙椅上的第一位“天子”,是明成祖朱棣,最后一位,是清逊帝溥仪。近600年间,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统治着整个中国。

  紫禁城之所谓“紫”不是颜色,而是对应着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天帝的居所称作紫宫,紫禁城则被视作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是天子的居所。

  由是,这座恢弘宫殿内的一砖一瓦,都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其中,堪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态最完备的空间表达。

  除去太和殿那个特殊的10,9在故宫几乎触目可见。

  曾是北京城最高建筑的太和殿,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着九五之尊;正红宫门门钉横竖都是9个;就连民间传说的故宫房子数量也是9999间半,多出的半间是文渊阁的楼梯间……

  那么多9当然也没让明清两个皇朝久久归一、万世一统。但存留下的这个总面积724250平方米的皇家建筑群和其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跨越时空,传承至今。

  故宫最多的就是房子。其中,公认奢中最美、美中最精的是“倦勤斋”。这里是乾隆颐养天年之处,由皇帝本人亲自设计,内部装饰并不金碧辉煌,大量使用了竹制品。南方的竹制装修在干燥的北方常常离缝走样,倦勤斋的竹子却经年累月的牢固。奥秘就在于外面裹着一层竹簧,里面的木胎却是皇家专用的金丝楠木。

  皇帝的品位要靠工匠们的好手艺才能实现。2002年,倦勤斋修复工程启动,这项耗时六年完成的工作,大量时间耗费在了寻找失传的工艺上。“我们遍寻中国,才在安徽潜山找到和两百多年前一样的造纸技术;在江苏南京找到几近失传的云锦技术;在浙江东阳寻觅到了世代相传的竹编工艺等等。”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说。

  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至今仍记得为了钻研失传的“翻簧”工艺,他每天凌晨起床研究,直到深夜才休息。“竹簧要软化至像纸一样薄,并能像布一样在起伏不定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软化竹子的纤维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我这才终于知道了老祖宗的工艺有多么了得。”何福礼说。

  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的结晶,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项,《明史》中就记录下入山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伤亡率之高。然而,即使是故宫的奠基人蒯祥那样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其生平事迹,《明史》也并未列传,仅散见于其他史志。

  不知道故宫还有多少有形的器物,凝聚着先人无形的智慧。遗憾的是,除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名录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多少能工巧匠,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名字都永远被封存在故宫的屋边瓦角。

   1 2 3 4 5   
   1 2 3 4 5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06:43 | 只看该作者

  人与宫 折射近现代中国历史云烟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清末代皇帝溥仪仓皇出宫,留下一座他无法搬走的恢弘宫殿。

  1959年底,当结束10年牢狱的溥仪重回故宫,与昔日的残败景象截然不同,他也为到处焕然一新的面貌感到“惊异”。“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他甚至感慨:“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雕栏玉砌犹在,恍如一场大梦。辛亥革命后,从皇亲国戚、军阀政客到社会贤达,几乎所有青史留名者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与故宫发生关联。“如今回看这种交集,其所浓缩的风云激荡亦足以折射出悲欣交集的家国命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向斯说。

  一直对中国文化心驰神往的泰戈尔游览故宫后,在御花园内与时年18岁的清逊帝溥仪进行了短暂会面。泰戈尔没有想到的是,他号召中国人要珍惜自己民族优美而高尚的文化遗产,却因与皇帝的会面被斥为复古、颂古屡遭非议。

  44岁的周树人被教育部选派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助理员,面对皇帝的家底,鲁迅先生没有兴奋反而嗤之以鼻,“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象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

  刚刚成为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北伐胜利功臣的蒋介石来到故宫时,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他携新婚妻子宋美龄流连宫中戏台,放言“如果天下太平,我也要在这里连唱三天戏”。他离开时留下一笔6万元的捐款,但一直没能兑现唱戏的诺言。

  而当侵略者的铁骑踏上国土,故宫更加命运多舛,甚至两度面临被拍卖的危机。

  第一次是1928年,国民政府委员经亨颐提议废除故宫博物院,建议将这“头等逆产”拍卖,事半功倍在首都南京建一个伟大的博物馆。

  第二次则在“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政务委员会即于1932年8月通过了关于故宫的三项决议,第一项即为“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500架”。

  “两次阻止故宫与文物的灭顶之灾,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易培基功不可没。然而即使是他,在那个乱世之中也未能逃脱被诬陷盗取故宫宝物,最终郁郁而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处长孙秋浦说。

  “这里深不可测,了解的越多越觉得无知。”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

  如今的紫禁城内,自明朝就延续下来的“部门”大概只有一个“猫儿房”。这个部门负责掌管故宫的“宫猫”。

  白天它们装作互不认识,眯着眼睛蜷在墙角晒太阳。一到晚上,2000多只“大内御猫”会如文官武官按不同品阶各司其职,有的上朝商议国事,有的猫当御医、御厨……如今,这群喵星人的形象已经印在书包、手机壳、T恤上,曝光率不输Hello Kitty。

  设计“大内御猫”文创产品的,是10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新媒体人。1983年出生的庄颖是故宫系列APP产品线主要负责人,“我们所在部门叫故宫资料信息部。搁在古代,类似于管理各种档案、实录和画像的内阁大库。”庄颖说,她现在常跟人自我介绍“我在故宫当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07:46 | 只看该作者
院与宫 由乱到治走向更加壮美
  2015年的9月,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的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开展,近300件绝世珍品,吸引世人目光。清晨,红色的宫门刚一打开,文质彬彬的观众们便发足狂奔,跑进展厅,然后趴在《清明上河图》的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现场工作人员不断提醒,队伍才缓步前移。

  90年前也有“故宫跑”。

  1925年10月10日的上午,紫禁城的大门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在3000多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城门上挂起“故宫博物院”匾额。当天的北京城堪称“万人空巷”,“人们无不向此同一目的涌进故宫,一窥此数千年神秘的蕴藏。”据故宫的老人回忆,在闭馆后捡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

  从“宫”变成“院”,从皇家禁地变成公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休戚与共。

  “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文化遗产安全,故宫博物院决定精选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开始南迁。绵延十余年,地迤数万里,辗转颠沛,艰苦卓绝。

  南迁的历程,也给故宫带来了至今未能复原的重大影响。1948年,国民党政府又下令精选部分文物跨海运台,并于1965年在台北建馆贮藏。从此,故宫文物隔海相望,两地分离。

  令人惊叹的是,战火中的故宫文物却基本无损,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得以保存,更创造了二战中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开启了面向大众的博物馆的全面建设。门窗蒙尘,荒草萋萋,历经战火的故宫博物院一片破败景象,据说光是堆在各处的垃圾,就清理出25万立方米,又从内金水河中清理出5000立方米淤泥……

  春夏交替,秋去冬来,故宫博物院也与新中国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守护文化之根,烛照复兴之路。90载光阴,经历无数艰辛与血汗的“故宫人”,终将一座宏伟壮美、无与伦比的博物馆呈现在世人面前——

  坐落于中国首都“心脏”、112公顷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群,承载着近600年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城市地标和文化象征;

  1807558件(套)藏品目录数目清晰,蕴含5000年文明,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年接待观众总数约1500万人次,堪称世界之最。

  今天的管理者,不再用捡鞋的方式管理人流量,数十组二维激光扫描设备,实时监测通向该区域各通道观众人数。未来,观众在进入故宫前,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即时查询故宫“挤不挤”。

  扩大展厅面积,展出更多文物,让公众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2015年10月10日,宝蕴楼、慈宁宫、午门-雁翅楼、东华门四大新区域将全面开放,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提升至65%,并力争到2020年达到80%;当日,随着午门-雁翅楼展厅的首次亮相,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将由此诞生,并与西侧武英殿书画馆、东侧文华殿陶瓷馆,构成南部区域的“金三角”展览设施群,绽放绚丽的光彩。

  未来,数字博物馆也将成为故宫陈列展览的一个方向。目前,中部有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展厅,随着故宫西部地区的开放,将实现正式对观众展演;南部的端门数字博物馆展厅将于年底开放,北部将建成大高玄殿数字博物馆展厅。数字博物馆的开放,将会成为故宫博物院现代传播的一个新亮点。

  5年之后,紫禁城将迎来600岁华诞。届时,两项史无前例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故宫整体修缮”和“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完成规划目标,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90岁的故宫博物院,在国家前进中保留历史印记、传承民族精神。90岁的故宫依然年轻,她从历史中走来,还要健康地走向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08:5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游客,这是人生必去景点;对于历史迷,这是无数大事发生所在;对于古建爱好和研究者,这是东方皇家建筑巅峰;收藏玩家、摄影爱好者、穿越电视剧迷,以及每天数万来自全球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或惊鸿一瞥的欣喜,或难以割舍的情愫。
  一条中轴线纵贯。金色琉璃瓦顶下、朱红高墙内,圈住的是有形的宫阙亭台,播散的是无形的历史氤氲。

  历史地看,故宫正走向自己生命的第六个百年。

  10日,这座曾经的皇家禁地脱身而成的博物院整整9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10-10 12:16 编辑

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


0-1.jpg (72.03 KB, 下载次数: 54)

0-1.jpg

0-2.jpg (35.03 KB, 下载次数: 60)

0-2.jpg

0-3.jpg (49.41 KB, 下载次数: 58)

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5:38 | 只看该作者

0-4.jpg (25.7 KB, 下载次数: 69)

0-4.jpg

0-6.jpg (34.19 KB, 下载次数: 48)

0-6.jpg

0-7.jpg (22.75 KB, 下载次数: 58)

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6:37 | 只看该作者

0-8.jpg (40.96 KB, 下载次数: 44)

0-8.jpg

0-10.jpg (27.66 KB, 下载次数: 51)

0-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7:20 | 只看该作者

0-12.jpg (25.08 KB, 下载次数: 50)

0-12.jpg

0-14.jpg (22.2 KB, 下载次数: 42)

0-14.jpg

0-15.jpg (26.08 KB, 下载次数: 57)

0-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8:02 | 只看该作者

0-16.jpg (31.16 KB, 下载次数: 65)

0-16.jpg

0-18.jpg (20.2 KB, 下载次数: 56)

0-18.jpg

0-19.jpg (27.2 KB, 下载次数: 49)

0-1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9:31 | 只看该作者

0-21.jpg (16.27 KB, 下载次数: 53)

0-21.jpg

0-23.jpg (25.23 KB, 下载次数: 51)

0-2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5 15:17 , Processed in 0.0914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