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标题: 如何鉴别仿远高古玉器上的皮色之二 (祥云轩--玉说) [打印本页]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2-10-4 09:39
标题: 如何鉴别仿远高古玉器上的皮色之二 (祥云轩--玉说)
祥云轩玉说之十六
            如何鉴别仿远高古玉器上的皮色之二

                              此文原创 欢迎转载 剽窃必究

    运用带有原始皮色的原料制作仿品,一般不再加以人为做旧,因为原始皮壳上丰富的自然沁色足以迷惑一般藏家。但是有许多玉料的皮色并不精彩,沁纹也不足够丰富,为弥补其不足,还要做些手脚,增其近似古玉所具有的色状,以迷惑更多人。
    祥云轩曾研究过此种在原始皮色上做手脚的仿品,鉴别此种仿品的方法如下:
    第一,在原有的皮色之处,加深其色,加红,加紫,加黄,或加黑色。作伪方法有二:一、在所加色之处,加磨玉表,使玉表面粗糙,易于着色。识别方法:运用20-30倍放大镜观察,玉面上人工加磨处会有杂乱或纵横交错的细线,所染之色往往沉淀在乱线的浅沟或乱线交叉的坑凹之中。这种染色均浮于玉表,深层未有自然沁色的根须感或延伸浸渗感。二、仿品加温之后,局部染色。由于玉表高温而干燥,染色液容易被玉体吸纳。运用放大镜观察,这种染色仍浮于玉表,不可能有自然古沁的深沉感与自然感。但是由于染色是在原始皮色之上进一步加染,这会增加辨认人工染色的难度。人工所染之色会在玉表面留下蛛丝马迹,需要仔细观察。人工染色有其特征:1.肤浅,浮于玉器表面。2.浅淡,人工染色多为模糊色,是加染多种颜色的状态;古玉受侵,有彼此分明的不同沁色。3.无古玉受侵的深沉感。4.古玉受侵,即使同种沁色,也有分明的层次感;人工所染之色无层次,浮于玉表面。
    第二,在原有的皮色之处,加染沁纹。在仿古玉上制作沁纹,有几种方法:1.在比较大些的的圆雕玉器上敲击,出现裂纹。在放大镜下观察,却是裂纹,并不是沁纹。2.在高温而膨胀的玉体上,激泡冰水,使玉体在急剧收缩中出现细碎裂纹,染色后近似沁纹。3在玉体上局部升温后,会出现微薄的人工钙化皮层,皮层出现皴裂后涂染色液,染色进入裂隙,颇似沁纹。人工经高温处理,致使玉体开裂的纹理,均有生硬感、强烈感、分裂感,染色在裂隙中有明显的涂染状态。古玉上的沁纹,一般没有裂隙,沁纹之上或为细沟状,或为细棱状,并且沁纹向玉内发展,具有自然断层状态的横截纹理,祥云轩称其为“片斜状或云片状或鱼鳞状”沁纹,这种状态是人工沁纹无法仿及的。
    第三,在原有的皮色之处,做沁沟、沁坑。在原始皮色的局部,往往有貌似沁坑、沁沟或沁疤的沁凹。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沁坑虽小,虽圆,却有钻磨之圆坑状态或有钻磨痕迹。在原始皮层的原始沁纹上加磨沁沟,使沁纹更具有远高古玉的特征;真品古玉上的沁纹和沁纹之上的沁沟浑然一体,而人工所做之沟与自然沁纹有偏离的刀痕,即自然沁纹与人工做沟二者不能完美融合。人工做疤,先凿疤,后加磨,细磨,用布轮磨,使人造沁疤之面细腻光润,貌似古玉之圆润;古玉沁疤的低凹处大多都有沁纹或沁色,人工沁疤的低凹处往往新鲜无色,或只有原始皮壳之色。


作者: 过山车    时间: 2012-10-4 09:48

作者: 独钓寒江    时间: 2012-10-4 10:05
古玉上的沁纹,一般没有裂隙,沁纹之上或为细沟状,或为细棱状,并且沁纹向玉内发展,具有自然断层状态的横截纹理---学习!
作者: 石来运转888    时间: 2012-10-4 10:58
学习
作者: 八喜    时间: 2012-10-4 11:23
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羅四海    时间: 2012-10-4 13:49
學習!!
作者: 成都杨    时间: 2012-10-4 16:56
分亨,学习.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2-10-6 05:02
过山车 发表于 2012-10-4 09:48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2-10-6 05:03
独钓寒江 发表于 2012-10-4 10:05
古玉上的沁纹,一般没有裂隙,沁纹之上或为细沟状,或为细棱状,并且沁纹向玉内发展,具有自然断层状态的横 ...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2-10-6 05:04
石来运转888 发表于 2012-10-4 10:58
学习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2-10-6 05:04
八喜 发表于 2012-10-4 11:23
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2-10-6 05:05
羅四海 发表于 2012-10-4 13:49
學習!!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2-10-6 05:05
成都杨 发表于 2012-10-4 16:56
分亨,学习.


作者: 秦汉子民    时间: 2022-4-19 14:09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