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标题: 红山古玉玉表的自然脉象之见解 [打印本页]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1:01
标题: 红山古玉玉表的自然脉象之见解

红山古玉玉表的自然脉象之见解

“脉者何?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循一定轨道和一定方向、连贯有条理的运行现象称之为“脉”。

大到宇宙星系运转,小到原子运动无处不在,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的走势、起伏、转折和变化,人体的血脉,事物的传承,等等脉者无处不在。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皆呈现各自之脉息。

红山古玉在自然界经历了千万年的演变,故在其玉表必有脉的呈现。如地表之山脉也。

在红山古玉上可以看到如地表一样的那些蜿蜒而至气脉流贯,叠峦起伏,变化多端的脉象。

     山脉在水平面以上的丘陵山区清晰可辨,那么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是否也有“脉”呢?答案是肯定的,平原也有脉,只是其标志不象山脉那么明显,但也有足迹可寻,此时的“脉”虽已经转入水平面以下,而由地表的地形与水流组成的形态为标识,依:“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察其隐隐若现的山脉入地的脊梁,一望而可知。”也就是说,此时的脉是指伸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根据山脉的脊梁伸入地表时的脉象,也可以探知。从地质构造来看,水往低处流,岩层的走向也一样。不同的地区地下岩层的构造也不尽相同,导致地表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

 

 

 

   红山古玉的表象也同样有山脉有平原。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与地貌极为相似。

红山古玉脉的呈现是玉内部运动之外现,亦或外界物质对玉表侵蚀之态,如流水蚀地壳,如风沙蚀地表物,因侵蚀之物在宇宙运转之中故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固定的运动方向,促成玉表自然态之一定变化态,然后成其脉,所以脉依侵蚀物质的运动方向而成。

红山古玉在地层所受侵蚀物及侵蚀力更为复杂,有液体物质有固体物质,有积年累月在玉表上沿一定通道流动性侵蚀形成道,有沾附在一处侵蚀形成坑,也有两者交错作用。且玉与所埋地层的土壤接触也有松有实,所以有凸起有凹陷,千万年如一日。还有不同的土壤化学元素成分不同,不同深浅的地层压力不同,复杂之因素形成玉表自然态之复杂。

 

 

 

(这段文字是我和玉友杨先生就红山古玉的表象之脉息的探讨之共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0 18:22:48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1:02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209992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22699546.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1:03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325906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31460138.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1:04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4114739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42859616.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1:05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543577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51513941.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1:06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163947027.jpg[/upload]

红山古玉一世界,

岁月演变有真踪。

高起星峰低落穴,

宏观微观规律同。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9:27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927279530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9274821893.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19:45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01945258409.jpg[/upload]

作者: suanmeitan    时间: 2007-11-10 22:28

     晚辈不才,能得高前辈之厚爱,诲我以不倦,所述之观点也皆因先得前辈之启悟方成!

      文字略有不通之处,再作修改,再烦高兄整体,以作抛砖引玉:

    红山古玉之“脉象”的呈现是玉内部物质运动之外现,亦有外界物质对玉表侵蚀之呈现态,如流水蚀地壳,如风沙蚀地表物,因侵蚀之物在宇宙运转之中有其相应的通道及力向。故在一定时间内,其具有相对固定的运动方向,久而久之,促成玉表自然态之一定变化态,然后成其“脉象”,所以“脉”应依侵蚀物质的运动方向而成。
   

红山古玉在地层所受侵蚀物及侵蚀力极为复杂。就侵蚀物质而言,有液体物质也有固体物质,这些物质积年累月地在玉表上沿一定通道促成流动性侵蚀,形成道;也有此类物质沾附在玉表相对固定的一处,长时间侵蚀形成“坑”,也有两者交错作用之结果。且玉在地层中所处的态势不同,或水平或倾斜;或倒置或侧身,形态多样,因此,玉件与所埋地层的土壤接触也有松有实,角度多变,千万年如一日地受外来侵蚀及来玉内部的自身质变,所以玉表自然侵蚀态有凸起有凹陷,结合侵蚀源与侵蚀方向,所成之“脉”也会出现在玉表的不同位置,千变万化。这正如我们平时冲淋浴洗澡,若人是垂直站立,水流便自上而下流动;若平躺,水流则会分成左右方向流向我们身子两侧,那么,我们身体不同的姿态所形成的水流之脉的方向、位置自然就不同了。另外,不同地层的土壤,其化学元素成分亦不同,不同深浅的地层,其内部压力也不同,古玉所处复杂之因素形成玉表自然态之复杂,便不难理解了。于无规律处见规律,正成就了古玉表面自然态之“乱而有脉”的真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0 22:58:22编辑过]

作者: suanmeitan    时间: 2007-11-10 22:39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0 23:04:00编辑过]

作者: suanmeitan    时间: 2007-11-10 22:44

     晚辈不才,能得高前辈之厚爱,诲我以不倦,所述之观点也皆因先得前辈之启悟方成!

      文字略有不通之处,再作修改,再烦高兄整体,以作抛砖引玉:

    红山古玉之“脉象”的呈现是玉内部物质运动之外现,亦有外界物质对玉表侵蚀之呈现态,如流水蚀地壳,如风沙蚀地表物,因侵蚀之物在宇宙运转之中有其相应的通道及力向。故在一定时间内,其具有相对固定的运动方向,久而久之,促成玉表自然态之一定变化态,然后成其“脉象”,所以“脉”应依侵蚀物质的运动方向而成。

红山古玉在地层所受侵蚀物及侵蚀力极为复杂。就侵蚀物质而言,有液体物质也有固体物质,这些物质积年累月地在玉表上沿一定通道促成流动性侵蚀,形成道;也有此类物质沾附在玉表相对固定的一处,长时间侵蚀形成“坑”,也有两者交错作用之结果。且玉在地层中所处的态势不同,或水平或倾斜;或倒置或侧身,形态多样,因此,玉件与所埋地层的土壤接触也有松有实,角度多变,千万年如一日地受外来侵蚀及来玉内部的自身质变,所以玉表自然侵蚀态有凸起有凹陷,千变万化。另外,不同地层的土壤,其化学元素成分亦不同,不同深浅的地层,其内部压力也不同,古玉所处复杂之因素形成玉表自然态之复杂,便不难理解了。于无规律处见规律,正成就了古玉表面自然态之“乱而有脉”的真像!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0 23:02
以下是引用suanmeitan在2007-11-10 22:39:26的发言:

   此段再作修改如下:

   且玉在地层中所处的态势不同,或水平或倾斜;或倒置或侧身,形态多样,因此,玉件与所埋地层的土壤接触也有松有实,角度多变,千万年如一日地受外来侵蚀及来玉内部的自身质变,所以玉表自然侵蚀态有凸起有凹陷,结合侵蚀源与侵蚀方向,所成之“脉”也会出现在玉表的不同位置,千变万化。

千变万化在其中,事物规律理相同。


作者: 自然太    时间: 2007-11-11 14:08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0 23:02:09的发言:

千变万化在其中,事物规律理相同。

      好贴。古玉蚀变的脉象对通过古玉表象来鉴别有理解其成因的意义。高老师讲得很好。学习。我的理解是,一个古玉,它的蚀变表象首先取决于它的内部机理或纹理/节理结构。这是第一位的,是内因。玉料内部的纹理当然是呈脉状的(原因是一般的玉料都属变质岩)。外界环境的侵蚀作用结果,就将原玉料的纹理结构表现了出来,也就构成了此玉件的蚀变脉象表象。此玉件是此脉象而非彼玉件之彼表象。通过古玉的脉象表象,我们还可以辨识此件玉器哪一面是接近表皮的。地球表面的脉象也是由于其地下岩石的地质结构特点在地表的表现。

    “千变万化在其中,事物规律理相同。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1 20:22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021578049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0401568710.jpg[/upload]

这两件有着截然不同的脉象,内部结构与外部作用的共同结果,

那么这两件脉象有什么相同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22:22:16编辑过]

作者: suanmeitan    时间: 2007-11-11 22:03

    内部结构与外部作用的共同结果形成脉象这是共同规律,但不同器物最后呈现(成为我们手中之玉)时的脉象截然不同,这应该去关注玉件自身材质、自身年龄、入土时间、受侵蚀物质、受侵环境、时间等来断,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假如上楼两件古玉材质一样,那么它们的自身年龄、入土时间、受侵蚀物质、受侵力向、受侵环境及时间等因素会完全一样吗?不一样的话,其脉象能一样吗?

    假如此两件古玉的自身材质不一样,再加上它们的自身年龄、入土时间、受侵蚀物质、受侵力向、受侵环境及时间等因素不一样,脉象会一样吗?

    所以说,如果要求不同玉件的脉象规律,我们该去求什么同,该去求什么异,我们要更辨证些、更明确些。

       上面两件东西的脉象肯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认可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的地方,我觉得才更有价值,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同”这一点来探讨,可能更有价值,因为这才是一切脉象的规律所在。

    个人观点,贻笑大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22:13:44编辑过]

作者: suanmeitan    时间: 2007-11-11 22:06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22:14:33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1 22:13

所言极是,脉象乃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件古玉的脉象各不相同,但其“理”相同的。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1 22:19

引用suanmeitan:

   上面两件东西的脉象肯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认可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的地方,我觉得才更有价值,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同”这一点来探讨,可能更有价值,因为这才是一切脉象的规律所在。


作者: suanmeitan    时间: 2007-11-11 22:20
    所以建议高兄,改问为:这两件东西的脉象上有什么共同点?(大家一起来找相同之处)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1 22:24
以下是引用suanmeitan在2007-11-11 22:20:43的发言:
    所以建议高兄,改问为:这两件东西的脉象上有什么共同点?(大家一起来找相同之处)

好建议。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1 22:56

那么这两件脉象有什么相同点?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255336901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256887239.jpg[/upload]

作者: suanmeitan    时间: 2007-11-12 14:48

第一件的脉象还未表现的很充分,会否因为此玉年纪轻些?但它的沁象到是很明显.

从该件"眼"左下角一点来看,其蚀脉具有呈反时针方向向沟槽(工)处内旋,可惜图片不详细.

第二件是否也如此?大家说说,最好有局部放大图


作者: 自然太    时间: 2007-11-12 16:37
以下是引用自然太在2007-11-11 14:08:26的发言:

      好贴。古玉蚀变的脉象对通过古玉表象来鉴别有理解其成因的意义。高老师讲得很好。学习。我的理解是,一个古玉,它的蚀变表象首先取决于它的内部机理或纹理/节理结构。这是第一位的,是内因。玉料内部的纹理当然是呈脉状的(原因是一般的玉料都属变质岩)。外界环境的侵蚀作用结果,就将原玉料的纹理结构表现了出来,也就构成了此玉件的蚀变脉象表象。此玉件是此脉象而非彼玉件之彼表象。通过古玉的脉象表象,我们还可以辨识此件玉器哪一面是接近表皮的。地球表面的脉象也是由于其地下岩石的地质结构特点在地表的表现。

    “千变万化在其中,事物规律理相同。

在古玉的鉴识中,对玉料的把握很重要。不同的玉料材质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其后天长期蚀变的主要特征。如果谈脉象,这是主要矛盾。同一种材质处于不同的外部环境,会有各种表象,比如沁色、熟透度、孔坑缩裂及次生物等,会有程度不同和分布不同的表现。不同文化层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红山和泛红山。但同类材质,其脉象是属于同一类的。地瓜和土豆,都属于薯类(类比都是玉料),但又属不同的薯类(类比不同的玉种)。烤地瓜和蒸地瓜,烤土豆和蒸土豆,烤和蒸(类比环境)造成的表象(熟皮和爆皮)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地瓜还是土豆,还是保持它们各自的从内到外的纹理(脉象)结构。地瓜是丝条状的,土豆是细颗粒状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是也。

这里所说的玉的不同材质,不只是指透闪石、蛇纹石、玛瑙、水晶、绿松石等不同玉种,也指同一类矿物玉种中的不同子类。比如和田的透闪石玉和岫岩的透闪石玉的区别,岫岩透闪石玉中也还可分为不同的子类。

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2 16:48:57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2 21:18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22116565929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221172141665.jpg[/upload]

古玉之魂者,神韵。是古玉必有岁月之沧桑。红山古玉者之为最精彩。以自然态表象领神,红山古玉最为深刻,深刻乃脉象而生。红山古玉多沁象,唯脉象生成更能说明岁之久远,岁月之功,而非人之力也。

   红山古玉之沁象深刻与浅妙者,各有所爱。固然,而人言鉴者当熟视神逸妙能,久之则见俗自恶。辨古玉必熟睹真品于前,方能一眼识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2 21:42:27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19:35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35922359.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19:40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40146099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402541644.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19:42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4258886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421523854.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19:46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45481521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461768070.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19:50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501019667.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19:54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5489181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543066777.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19:59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58531839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0972771.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20:00:12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0:02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2215505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23875185.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0:12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11492843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12525291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133014096.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20:13:35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0:17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17682969.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0:37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35165575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372387604.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1:13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335468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33716509.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1:16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5482363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6153488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6587183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72465681.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21:17:29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1:18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84289873.jpg[/upload]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1:32

古玉一件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

古玉流传游九地,收藏过客有几天。

古玉轮回能相会,人生一梦几时圆。

世人碌碌回首望,重重叠叠是金钱。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1:43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42378850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43101046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45135823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21:46:01编辑过]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3 22:35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235251304.jpg[/upload]

作者: 云海    时间: 2007-11-14 10:12
[em02]
作者: 自然太    时间: 2007-11-14 13:52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1 22:56:17的发言:

那么这两件脉象有什么相同点?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255336901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256887239.jpg[/upload]

1.两件均为红玉中那种典型的黄白玉料;

2.第二件玉料材质均匀,好于第一件。图中看不出有绺裂和明显的杂质。第一件长期蚀变后显现其原料的不均匀性和天然暗含的绺裂;

3.第一件属较深土层之物(但还到不了泛红山),其特点是更加熟透,更显厚重,且图中可见部分已有向油状物转变的倾向。蚀变凹凸较弱,沁色沿原绺裂和蚀变处较重。

第二件属浅土层之物,厚重感差得多。此种玉件,利用现在的黄白玉料制作再加酸洗仿表面蚀变的仿品较多。

4.在放大镜下观看第一件,两件的蚀变脉象应属于同一类。

    

 浅见。


作者: 自然太    时间: 2007-11-14 14:00

回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4 14:06:36编辑过]

作者: 自然太    时间: 2007-11-14 14:03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3 19:54:33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5489181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543066777.jpg[/upload]

     以上几件说明,红玉经长期蚀变后充分显现出原玉料的内部结构和脉象。


作者: 自然太    时间: 2007-11-14 14:04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3 19:59:18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1958531839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00972771.jpg[/upload]

     以上几件说明,红玉经长期蚀变后充分显现出原玉料的内部结构和脉象。


作者: 自然太    时间: 2007-11-14 14:05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3 21:16:19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5482363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6153488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6587183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321172465681.jpg[/upload]

 以上几件说明,红玉经长期蚀变后充分显现出原玉料的内部结构和脉象。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11-14 14:12
团状脉纹是在高显下观查.方可区分真伪...团状脉纹.是一种自然界自然态的表象.万物自然界自然态变化是相通的

此象如同卫星上看地球的山川河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4 23:56
以下是引用自然太在2007-11-14 13:52:34的发言:

1.两件均为红玉中那种典型的黄白玉料;

2.第二件玉料材质均匀,好于第一件。图中看不出有绺裂和明显的杂质。第一件长期蚀变后显现其原料的不均匀性和天然暗含的绺裂;

3.第一件属较深土层之物(但还到不了泛红山),其特点是更加熟透,更显厚重,且图中可见部分已有向油状物转变的倾向。蚀变凹凸较弱,沁色沿原绺裂和蚀变处较重。

第二件属浅土层之物,厚重感差得多。此种玉件,利用现在的黄白玉料制作再加酸洗仿表面蚀变的仿品较多。

4.在放大镜下观看第一件,两件的蚀变脉象应属于同一类。

    

 浅见。

分析的很到位!


作者: 高翔    时间: 2007-11-15 00:08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507484006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5081053505.jpg[/upload]
工上自然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5 0:09:20编辑过]

作者: dok    时间: 2007-11-22 20:57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5 0:08:13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507484006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5081053505.jpg[/upload]
工上自然态

[em01]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11-27 23:29

<红山文化遗址玉材表象>长时间大自然在不同情况下留给我们的岁月痕迹.人为无法仿制....关键掌握何为自然态

一比一原图表象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0/2007101916244666212.jpg[/upload]

以下为百倍显微采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东北人    时间: 2008-6-27 18:09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3 21:32:00的发言:

古玉一件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

古玉流传游九地,收藏过客有几天。

古玉轮回能相会,人生一梦几时圆。

世人碌碌回首望,重重叠叠是金钱。

真一高人!佩服.


作者: 淡定从容永恒    时间: 2021-7-20 22:06
补习了,感谢民间高手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