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标题: 有什么看法吗?着眼点在哪?大家可以讲讲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8:37
标题: 有什么看法吗?着眼点在哪?大家可以讲讲吗?
(, 下载次数: 171)
大家从己知的料、形、工、沁、神来鉴别古玉,但造假者也从这几方面着手,这就增加了辩伪难度,辩玉器新老应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态质变,先断新老再来区分年代.对一些器物的造型,没有见过不能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们不可能指挥先祖按我们认为对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华文化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对于这众多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了。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全部被专家定论为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不对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才能少. 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表层信息紊乱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任南古玉鉴定法)
作者: 卢昌鸿(捕风)    时间: 2012-1-10 18:39
这大扫把,有一眼哦

期待细节图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8:39
本帖最后由 姜庆 于 2012-1-10 19:34 编辑

(, 下载次数: 169)
任南“古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2.熟:土古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质顺晶格进入填充其间,折光律发生变化使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多产生失色,失透与凝脂感,玉器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感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状态无对应内质质变。

3.肥:真土古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透:因地质原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土古玉器会因水与各种土中物质由微孔,裂隙进入其内填充晶格间隙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层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质充填晶格间使质变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而酸腐玉器的透度过匀过透内无质色和胶冻感。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孔与孔底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变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在晕散区产生质变,这质变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7.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土古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裂口向两侧有色和质变且呈开口态必是土中因素造成且边囗下陷,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蝇翅状开裂。玉表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等高度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过:土古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为起点依器表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然抛光故所现光感与大漠玉石风砂抛光同理!土古玉之光为泌出浆层之反光,浅表地层玉器之光为风砂抛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两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两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浆层之光)与仿制工艺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泌灰浆与酸烧反白其底显微镜下其晶格是有区别的!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过于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韵” 古玉器的神韵体现在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态.“神”在十二个字中是最重要的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概念,其主体凝聚了天地之灵.祖先视玉品为人与灵界沟通的载体方去琢之且圆满.而仿制品为急功近利之物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玉器新老鉴别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古玉器之前,可能会认为这“神”是虚的,可是当你将真古玉器与仿古玉器一对比,便会发现其神韵的不同.这个“神”要靠你心灵与多年的收藏经验去感悟了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8:40
(, 下载次数: 178)
作者: 大鬍子    时间: 2012-1-10 18:45
館藏品,大美!!~~~兄要傳授什麼秘訣?~~等!!~~~~~~~~~~~
作者: 紫气东来    时间: 2012-1-10 18:46
老气十足!
作者: 卢昌鸿(捕风)    时间: 2012-1-10 18:48
老师跟我说,任网有句经典话------你摸得是浆,不是玉

搬个板凳,学习了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8:50
老师跟我说,任网有句经典话------你摸得是浆,不是玉

搬个板凳,学习了
捕风 发表于 2012-1-10 18:48



    你摸得是浆,不是玉
作者: 泰山    时间: 2012-1-10 18:51
搬个板凳
作者: 卢昌鸿(捕风)    时间: 2012-1-10 18:51
你摸得是浆,不是玉
姜庆 发表于 2012-1-10 18:50



    姜版以后多指教啊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8:56
(, 下载次数: 37) (, 下载次数: 30)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8:58
(, 下载次数: 43) (, 下载次数: 33)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01
(, 下载次数: 32)
作者: 红林喜玉    时间: 2012-1-10 19:04
欣赏、学习
作者: 博道    时间: 2012-1-10 19:08
好东西养眼!:share: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0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0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1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1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2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2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2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3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3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4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4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5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5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6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6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7
下载 (93.83 KB)
2011-12-6 14:48




下载 (88.45 KB)
2011-12-6 14:48




下载 (96.61 KB)
2011-12-6 14:48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7
下载 (98.99 KB)
2011-12-6 14:52




下载 (94.66 KB)
2011-12-6 14:52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18
下载 (98.99 KB)
2011-12-6 14:52




下载 (94.66 KB)
2011-12-6 14:52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22
姜版以后多指教啊
捕风 发表于 2012-1-10 18:51



    您抓住了重点,悟开大道行 您看到摸到的是浆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24
本帖最后由 许群利 于 2011-12-6 15:12 编辑
下载 (106.44 KB)
2011-12-6 15:11




下载 (110.14 KB)
2011-12-6 15:11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26
下载 (96.67 KB)
2011-12-6 15:42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27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28
下载 (101.36 KB)
2011-12-6 15:47




下载 (95.79 KB)
2011-12-6 15:46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28
下载 (99.82 KB)
2011-12-6 15:50




下载 (99.48 KB)
2011-12-6 15:50




下载 (101.45 KB)
2011-12-6 15:51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29
下载 (115.05 KB)
2011-12-6 15:53




下载 (116.97 KB)
2011-12-6 15:53




下载 (117.47 KB)
2011-12-6 15:53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30
下载 (104.27 KB)
2011-12-6 15:54




下载 (105.17 KB)
2011-12-6 15:55




下载 (113.91 KB)
2011-12-6 15:55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2-1-10 19:31
下载 (102.31 KB)
2011-12-6 15:56




下载 (109.82 KB)
2011-12-6 15:56





作者: 卢昌鸿(捕风)    时间: 2012-1-10 19:57
姜版过奖了

我乃后学,还早着呢。请多指点

感谢
作者: 紫气东来    时间: 2012-1-10 20:10
你摸得是浆,不是玉
作者: 紫气东来    时间: 2012-1-10 20:12

色变在内是质变,有浆光!
作者: 凤眼和田    时间: 2012-1-10 20:51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作者: 战舰    时间: 2012-1-10 21:54

作者: 清泉    时间: 2012-1-10 22:04
东西咱有,就是不会拍照。
作者: 马纪宁    时间: 2012-1-10 22:07
姜版辛苦!
作者: 杨万春(老铁)    时间: 2012-1-11 12:56
:coffee 姜版用心良苦 :strong:
作者: 林中秋雨    时间: 2012-1-11 13:20
你摸得是浆,不是玉
姜庆 发表于 2012-1-10 18:50



    你摸得是浆,不是玉:coffee :strong: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2-1-11 13:44

好帖!
注意灰边自然态
作者: 美迪    时间: 2012-1-11 16:55
好貼。
作者: 严谦    时间: 2012-1-11 17:05
欣赏!学习!馆藏!-------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2-1-11 21:30
老师跟我说,任网有句经典话------你摸得是浆,不是玉

搬个板凳,学习了
捕风 发表于 2012-1-10 18:48



   
作者: 谦谦君子    时间: 2012-1-11 22:11
学习,欣赏,感谢!
作者: 子辰9    时间: 2012-1-11 22:43
    老师的美图受益多。。。。。。
作者: 盘古    时间: 2012-1-15 14:36
用心作的才会传神。
作者: llzzcc    时间: 2012-1-15 19:22
回复 1# 姜庆
作者: 盘玉    时间: 2012-1-15 20:12
回复 5# 大鬍子


    着眼点在浆,你还等什么秘诀,这都看不好你还玩什么古玉~你的意思还等武林秘籍
作者: 红林喜玉    时间: 2012-1-15 22:48
姜版辛苦,再次欣赏学习
作者: 古玩369    时间: 2012-1-31 17:04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3-3-20 09:35
学习灰皮包桨…
作者: 玉玺    时间: 2013-3-20 09:49

作者: 学习良渚文化    时间: 2013-3-20 10:37
辛苦辛苦!请教老师一个问题,玉在土里有时候是软的,出土的时候没有把握好,比如清理玉表的泥土会将表层破坏吗?我们知道考古发掘是比较注意的,而许多都是个人行为,匆匆忙忙拿出来算数,有多少能够使皮壳保持完好的呢?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二次皮壳,这个时候光看浆就比较难判断了。还有在民间的,浆会在玩的过程中变化破坏吗?谢谢!
作者: 悦古    时间: 2013-3-20 10:57
欣赏学习 姜版辛苦!
作者: 马纪宁    时间: 2013-3-20 12:47
学习良渚文化 发表于 2013-3-20 10:37
辛苦辛苦!请教老师一个问题,玉在土里有时候是软的,出土的时候没有把握好,比如清理玉表 ...


比如清理玉表的泥土会将表层破坏吗?
------清理玉表的泥土不会会将表层破坏但是有的在泥土下面已经对应了质变。

有多少能够使皮壳保持完好的呢?
--------保持原生态是对古玉文化的最大尊重。所以尽量不要盘。

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二次皮壳,
-------古玉怎样养皮壳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办法不少。

这个时候光看浆就比较难判断了。
-------用老师的理论是可以判断的。

还有在民间的,浆会在玩的过程中变化破坏吗?
-------如果你想盘古玉,浆在盘玉过程中是会有变化,这变化也就是大家为什么看见古玉手痒痒,想盘的原因。我盘过一块玉,受沁出土是白色、盘后颜色变红了。


供参考。




作者: 学习良渚文化    时间: 2013-3-20 19:59
谢谢指点!明白了不少,不过说实在,要是对手上的古玉不去盘它恐怕实在难做到啊
作者: 学习良渚文化    时间: 2013-3-20 20:01
马纪宁 发表于 2013-3-20 12:47
比如清理玉表的泥土会将表层破坏吗?
------清理玉表的泥土不会会将表层破坏 ,但是有的在泥土下面已经 ...

谢谢指点!明白了不少,不过说实在,要是对手上的古玉不去盘它恐怕实在难做到啊
作者: 阳安任    时间: 2013-3-20 20:05
姜庆 发表于 2012-1-10 19:01

欣赏,领悟,体会!!

作者: 飘逝的风    时间: 2013-3-20 20:31
边听课边学习边欣赏
作者: 人来人往    时间: 2013-3-26 23:23
好帖太多。。。来不及看啊。。。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3-5-2 23:51
又感桨、内质变、沁过灰壳、…
作者: oriso    时间: 2013-5-2 23:58
学习,好教材
作者: 鹤舞白沙    时间: 2013-5-3 00:20
听课学习
作者: 金海    时间: 2013-5-3 08:33
欣赏学习。
作者: 悦古    时间: 2013-5-3 10:28
欣赏 学习!版主辛苦!
作者: 赵中亮(问道)    时间: 2013-11-29 20:26

作者: 黄志先    时间: 2013-11-30 02:57

色变在内是质变,有浆光!


作者: 玉有五德    时间: 2014-3-14 20:21
看了许多的仿品,仿得真是好啊,手里没有真品,对不度就不是那样的准确了,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作者: 涵泰    时间: 2014-3-15 18:02
本帖最后由 涵泰 于 2014-3-15 18:05 编辑

file:///c:/users/user/appdata/roaming/360se6/USERDA~1/Temp/111206~1.JPG 全包裹!虽简却神气十足!
作者: 古玉瓷    时间: 2014-3-31 18:15
认真听课~~~!感悟~学习!多谢分享!
作者: 戒烟又戒酒    时间: 2014-4-5 21:15
学习听课
作者: 古玉求真    时间: 2014-4-6 15:14
好怗好教材
作者: 圣福祥    时间: 2014-4-7 15:21
再次学习、欣赏
作者: 镇海之龙    时间: 2014-4-7 18:04
学习好教材,谢姜版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4-4-7 18:23
学习听课!出污泥而不染!净、熟、透…
作者: 红灵玉    时间: 2014-4-8 14:30
学习,学习,再学习,永无止境。
作者: 天娇    时间: 2014-4-12 20:27
古朴传神
作者: 王兵    时间: 2014-4-13 02:50

作者: 过山车    时间: 2014-4-15 15:32
再次学习,谢谢姜版
作者: 小无谓    时间: 2014-4-16 11:25
学习、感悟;我想就是老师所说的皮皮吧!谢上传指导

作者: 木子宝宝    时间: 2014-4-29 20:55
学习中,谢老师
作者: 学神    时间: 2014-5-29 19:54
姜庆 发表于 2012-1-10 19:12

谢大版主!!!悟的深刻!!!人道!!!玉道!!!自然道!!!道道然也!!!

作者: 大沈    时间: 2014-5-30 20:00
皮壳自然,浆层包裹,有熟太,谢谢分享
作者: 郁金香    时间: 2014-5-31 22:41
学习
作者: 金石    时间: 2014-9-11 03:20
桨壳紧裹,好图片!谢版主上传图片。
作者: 草根收藏    时间: 2014-9-16 21:40
欣赏,学习!

作者: 天高云淡    时间: 2014-9-19 11:07
学习浆壳紧裹!感谢!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6-5-18 08:25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