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标题: 误区-工痕 [打印本页]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7 23:27
标题: 误区-工痕
看到很多朋友都讲到战汉工艺都很有力度都很好.即使管藏品也不尽然.每个时期都有工好工差精细之分.冥器(陪葬品)大多都很粗燥的.关键讲究态.在根据玉质.地理环境.风格.工艺...等等因素去分析.
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略了对古老的传承.不对于它们的承认....这在我们研究古玉上会是一个很大阻碍.
对于每一件古玉我们都要去尊重.它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明体现的结晶.是先辈们的心血之作.是我们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延续和体现
.

这个是 馆藏的.
(, 下载次数: 238)
作者: 红林喜玉    时间: 2011-12-7 23:33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7 23:52
(, 下载次数: 209) (, 下载次数: 209) (, 下载次数: 195) (, 下载次数: 191)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7 23:54
(, 下载次数: 212) (, 下载次数: 226) (, 下载次数: 202) (, 下载次数: 199)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7 23:55
(, 下载次数: 219) (, 下载次数: 213) (, 下载次数: 222) (, 下载次数: 199)
作者: 红林喜玉    时间: 2011-12-7 23:56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7 23:56
(, 下载次数: 203) (, 下载次数: 219) (, 下载次数: 218) (, 下载次数: 201)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7 23:58
(, 下载次数: 221) (, 下载次数: 203) (, 下载次数: 225) (, 下载次数: 220) (, 下载次数: 207) (, 下载次数: 200) (, 下载次数: 185) (, 下载次数: 219)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7 23:59
明天继续更新:share:
作者: 大鬍子    时间: 2011-12-8 00:02

作者: 大鬍子    时间: 2011-12-8 00:02
这个话题有意义,   要走出这个误区有难度。

----当然追求理想化的物件,追求精品 ...
zqslbrj 发表于 2011-12-7 23:48



    :share: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8 00:17
回复 4# zqslbrj


    每个人都在追求精品.我同样也是.
但是看到很多朋友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略了对古老的传承.不对于它们的承认....
对于每一件古玉我们都要去尊重.它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明体现的结晶.是先辈们的心血之作.是我们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延续和体现.
最基本的都看不到.精品也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的.
作者: 静春居    时间: 2011-12-8 00:28

作者: 姜庆    时间: 2011-12-8 05:13

作者: 刘寒冰    时间: 2011-12-8 06:31

作者: 涵古斋    时间: 2011-12-8 08:00

作者: 天涯藏客    时间: 2011-12-8 08:29

作者: 薏米仁    时间: 2011-12-8 08:35
大多数的古玉都长得不漂亮,工痕器型未必都整齐划一,沁的表现更是五花八门,千种玉器万种沁。
作者: 1111    时间: 2011-12-8 09:34

作者: 契卡    时间: 2011-12-8 09:36
顶一个。
作者: 涵泰    时间: 2011-12-8 10:58
赞!有心人!
作者: 红林喜玉    时间: 2011-12-8 12:40
回复  zqslbrj


    每个人都在追求精品.我同样也是.
但是看到很多朋友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 ...
魏云龙 发表于 2011-12-8 00:17



   
    每个人都在追求精品.我同样也是.
但是看到很多朋友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略了对古老的传承.不对于它们的承认....
对于每一件古玉我们都要去尊重.它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明体现的结晶.是先辈们的心血之作.是我们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延续和体现.
最基本的都看不到.精品也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的.




作者: 杨万春(老铁)    时间: 2011-12-8 13:04
本帖最后由 老铁 于 2011-12-8 13:54 编辑
回复  zqslbrj
每个人都在追求精品.我同样也是.
但是看到很多朋友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略了对古老的传承.不对于它们的承认....
对于每一件古玉我们都要去尊重.它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明体现的结晶.是先辈们的心血之作.是我们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延续和体现.
最基本的都看不到.精品也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的..

魏云龙 发表于 2011-12-8 00:17

   这才是真正的“玩家”应有的心态。
往往师友一发帖子,就有人来说那那和馆藏的不同,是仿是臆造,一棒了打S算,这对新人来说无疑是断了人家的喜好古玉的心思。没有普品那来的精品?老师曾说过:不从简单的入手,怎么能学到识别真假的知识。先人留下的并非全是精品,历史的原因我们无从考证,但岁月给古玉上留下的沧桑是抹不掉的,可有的人就是看不到,因为眼睛太冲上看了。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1-12-8 13:37
这才是真正的“玩家”应有的心态。
往往师友一发帖子,就有人来说那那和馆藏的不同,是仿是臆 ...
老铁 发表于 2011-12-8 13:04


支持!
新手可以先收一些大开门的普品、甚至残件作标本,体会自然态。
作者: 谦谦君子    时间: 2011-12-8 13:56
欣赏,学习!
作者: 马不识途    时间: 2011-12-8 15:12
楼主提出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多数藏友(甚至一些专家)都因方法论层面的问题跌倒了。所以,史树青老先生17岁那年从辅仁中学出来在对面的琉璃厂转了一圈,然后捡了一个震惊京畿的“大漏”元忽必烈大帝的文物,从此一举成名。也所以,马未都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常到玉渊潭“鬼市”转悠,一次次下手抓到众人不敢认的宝贝,并为他此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不要说早年真品多赝品少,也不要说现在收藏者多,卖宝贝的少。任先生鉴宝识宝的十二字真经就在当下,努力掌握的人从各处发现宝贝获得宝贝也不是三五十例。这个眼前的例子说明的就是解决方法论层面的问题的重要。任先生不同于前述二位的地方就在于他结合市场、结合文化、结合经验,总结归纳了一整套我们可以称之为古语辨识规则的东西,掌握了这个东西,我们就将更加接近科学辨识的方法。楼主本帖提出的问题之要害即在于此。
作者: 盘古    时间: 2011-12-8 15:33
支持,这方面一定要了解。
作者: 王健    时间: 2011-12-8 17: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咐仕庄主    时间: 2011-12-8 20:15
学习,感悟!!
作者: 天马行空    时间: 2011-12-8 20:34
回复 18# 魏云龙


    魏师分析太好了!同感!:share:
作者: 姜迪文    时间: 2011-12-8 2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契卡    时间: 2011-12-8 21:35
楼主提出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多数藏友(甚至一些专家)都因方法论层面的问题跌倒了。所以,史树青老先生17岁 ...
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1-12-8 15:12



   
作者: 静春居    时间: 2011-12-8 22:03
这几件河北中山墓出土的古玉现就藏在河北文物保护研究所,是绝对的真品高古玉,如果把它们拿到地摊又有几人能认出呢,真正将“十二字鉴定法”参透,灵活运用的又有几人!我辈还需努力再努力。
作者: macg4    时间: 2011-12-9 02:17
工虽粗但风骨不散,是假古真古的根本区别。基本的艺术鉴赏常识是表面自然态概括不了的。
作者: 严谦    时间: 2011-12-9 07:46
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玉质的不同、雕琢工艺的不同、坑口的不同、器物作用的不同等等--反映在器表也不尽相同!然不论工粗工精其必然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share:
作者: 刘寒冰    时间: 2011-12-9 11:05
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玉质的不同、雕琢工艺的不同、坑口的不同、器物作用的不同等等--反映在器表也不尽相同 ...
严谦 发表于 2011-12-9 07:46



   
作者: 高飞飞    时间: 2011-12-9 11:48
学习!欣赏!
说的好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1-12-11 11:22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1-12-11 11:24 编辑


楼主提出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多数藏友(甚至一些专家)都因方法论层面的问题跌倒了。所以,史树青老先生17岁那年从辅仁中学出来在对面的琉璃厂转了一圈,然后捡了一个震惊京畿的“大漏”元忽必烈大帝的文物,从此一举成名。也所以,马未都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常到玉渊潭“鬼市”转悠,一次次下手抓到众人不敢认的宝贝,并为他此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不要说早年真品多赝品少,也不要说现在收藏者多,卖宝贝的少。任先生鉴宝识宝的十二字真经就在当下,努力掌握的人从各处发现宝贝获得宝贝也不是三五十例。这个眼前的例子说明的就是解决方法论层面的问题的重要。任先生不同于前述二位的地方就在于他结合市场、结合文化、结合经验,总结归纳了一整套我们可以称之为古语辨识规则的东西,掌握了这个东西,我们就将更加接近科学辨识的方法。楼主本帖提出的问题之要害即在于此。
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1-12-8 15:12
[/quote]



作者: 新欣    时间: 2011-12-11 15:39

作者: 公务员老王    时间: 2011-12-13 13:22
回复 1# 魏云龙


    :share:
作者: 魏云龙    时间: 2011-12-13 13:58
回复 35# 马不识途


    :share:
感谢大家的品评.
对于工艺技术的要求每个时期是没有确切的标准的.关键在于工上自然态.
作者: 小沛阿虫    时间: 2011-12-13 14:19
好贴,学习贴》》》》》》》》》
作者: 竹子    时间: 2011-12-13 14:43
学习
作者: 小桥流水    时间: 2011-12-13 20:55
本帖最后由 小桥流水 于 2011-12-13 21:01 编辑

每个人都在追求精品.我同样也是.
但是看到很多朋友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 ...
魏云龙 发表于 2011-12-8 00:17 [/quote]


    赞同!支持! :share:
作者: 东坡醉石    时间: 2011-12-14 22:17
学习了。:share: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3-5-2 13:27
学好十二诀!穿回八0年!有精品…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3-9-29 13:09
呵欠…原来古人也有学徒…
作者: 八喜    时间: 2013-10-3 11:40
听课学习.....
作者: 无谓    时间: 2013-10-3 13:55


作者: 老三代    时间: 2013-10-3 17:18
学习、听课。
作者: 涵古斋    时间: 2013-10-3 22:07
欣赏、学习!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4-1-8 19:15

作者: 战汉玉轩    时间: 2014-1-8 20:34

作者: 八喜    时间: 2014-1-8 20:51
再学习,再体会....
作者: 小玮哥    时间: 2014-1-8 22: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柴高伟    时间: 2014-1-10 17:25
学习好贴
作者: 战汉玉轩    时间: 2014-1-14 20:09

作者: 宁可无形不可无神    时间: 2014-1-14 21:21
魏云龙 发表于 2011-12-8 00:17
回复 4# zqslbrj

对于每一件古玉我们都要去尊重.它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明体现的结晶.是先辈们的心血之作.是我们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延续和体现.
作者: 王兵    时间: 2014-5-26 08:40

作者: 沙漠狼    时间: 2014-5-26 10:09
再次学习感悟!
作者: 悦古    时间: 2014-5-26 11:00
欣赏 学习!

作者: 学神    时间: 2014-5-29 19:30
魏云龙 发表于 2011-12-7 23:58

谢版主!!!没粗那有精!!!学习!!!

作者: 红山飞蝠    时间: 2014-5-29 22:08


作者: 碧海    时间: 2014-6-9 11:05
件件精美,不糙啊!!!!!!!
作者: 学神    时间: 2014-6-14 14:38
谢版主!!!学习古玉粗精工辩证关系!!!!!没有粗那有精!!!!
作者: 泉城人家    时间: 2014-6-18 20:59
每个人都在追求精品.我同样也是.
但是看到很多朋友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略了对古老的传承.不对于它们的承认....
对于每一件古玉我们都要去尊重.它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明体现的结晶.是先辈们的心血之作.是我们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延续和体现.
最基本的都看不到.精品也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的..
魏云龙 发表于 2011-12-8 00:17
   这才是真正的“玩家”应有的心态。
往往师友一发帖子,就有人来说那那和馆藏的不同,是仿是臆造,一棒了打S算,这对新人来说无疑是断了人家的喜好古玉的心思。没有普品那来的精品?老师曾说过:不从简单的入手,怎么能学到识别真假的知识。先人留下的并非全是精品,历史的原因我们无从考证,但岁月给古玉上留下的沧桑是抹不掉的,可有的人就是看不到,因为眼睛太冲上看了。
作者: 探灬悟灬缘    时间: 2014-7-3 20:55
杨万春(老铁) 发表于 2011-12-8 13:04
这才是真正的“玩家”应有的心态。
往往师友一发帖子,就有人来说那那和馆藏的不同,是仿是臆 ...


作者: 老三代    时间: 2014-7-4 11:29
听课学习。非常赞同各位版主对高古玉的论述!
作者: 杨万春(老铁)    时间: 2014-7-4 14:40
回复  zqslbrj
每个人都在追求精品.我同样也是.
但是看到很多朋友只是一味的追求精而遗弃了历史.忽略了对古老的传承.不对于它们的承认....
对于每一件古玉我们都要去尊重.它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明体现的结晶.是先辈们的心血之作.是我们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延续和体现.
最基本的都看不到.精品也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的..

魏云龙 发表于 2011-12-8 00:17


   这才是真正的“玩家”应有的心态。
往往师友一发帖子,就有人来说那那和馆藏的不同,是仿是臆造,一棒了打S算,这对新人来说无疑是断了人家的喜好古玉的心思。没有普品那来的精品?老师曾说过:不从简单的入手,怎么能学到识别真假的知识。先人留下的并非全是精品,历史的原因我们无从考证,但岁月给古玉上留下的沧桑是抹不掉的,可有的人就是看不到,因为眼睛太冲上看了。


作者: 红山玉文化    时间: 2014-7-23 16:35
学习,谢谢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6-5-18 19:34

作者: 君子如玉玉    时间: 2016-8-1 13:32
学习学习
作者: 文曲星    时间: 2018-10-6 10:53

作者: 文曲星    时间: 2018-10-6 10:53

作者: 文曲星    时间: 2018-10-9 14:33

作者: 文曲星    时间: 2018-10-9 14:33

作者: 奉然    时间: 2018-10-13 07:15


作者: 学神    时间: 2018-12-12 14:02
欣赏!!!学习!!!千秋个异!!!神彩相同!!!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