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与帻
汉代冕冠
汉代皇帝冕服
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武冠、法冠、进贤冠等几种形制。按照规定,天子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把大典时,必须戴冕冠,穿冕服,并以冕旒多少与质地优劣以及服色与章纹的不同区分等级尊卑。长冠,又名齐冠,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后用黑色丝织物缝制,冠顶扁而细长。
相传为汉高祖刘邦微贱时仿照楚冠创制,故又称“刘氏冠”。委貌冠,形制与皮弁相似,有些像翻倒的杯子,用帛绢制成。这两种冠均为参加祭祀的官员所戴。武冠,又名“鹖冠”。鹖,俗名野鸡,性好争斗,至死不退,用作冠名,以表示英武,为各级武官朝会时所戴礼冠。又因为它的形状像簸箕,造型高大,也称“武弁大冠”。皇帝侍从与宦官,也戴插着貂尾、饰有蝉纹金珰的武冠。法冠,又称“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羊,能分辨是非曲直。它头顶生有一个犄角,见人争斗,就用犄角抵触理屈者,故为执法者所戴。又因为它通常用铁作冠柱,隐喻戴冠者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也称“铁冠”。进贤冠为文吏儒士所戴。冠体用铁丝、细纱制成。冠上缀梁,梁柱前倾后直,以梁数多少区分等级贵贱(如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博士以下一梁)。
此外,还有通天冠、远游冠、建华冠、樊哙冠等冠式。关于樊哙冠的由来,相传有这样一段趣事:刘邦攻破咸阳,驻军灞上。项羽设宴鸿门,图谋杀害刘邦,消除对手。席间,“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情势十分危急。汉将樊哙于是急忙撕下衣襟,裹起铁盾,顶在头上,权充冠帽,仗剑破门而入,解了刘邦此厄。从此,仿樊哙所戴制成冠式,便得了樊哙冠的美名。 秦朝时,巾帕只限于军士使用。到了西汉末年,据说因王莽本人秃头,怕人耻笑,特制巾帻〔zé责,有些像便帽〕包头,后来戴巾帻就成了风气。还有人认为用巾帻包头也与汉元帝刘奭有关。据说刘奭额发粗硬,难以服帖,不愿让人看见,被说成不够聪明,平日常用巾帻包头。结果上行下效,以巾帻包头便流行开来。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上帻两种形式。顶端隆起,形状像尖角屋顶的,叫介帻;顶端平平的,称平上帻。身份低微的官吏不能戴冠,只能用帻。达官显宦家居时,也可以摘掉冠帽,头戴巾帻。东汉末年,王公大臣头裹幅巾更是习以为常。像中军校尉袁绍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惜弃朝冠而裹头巾以求轻便;蜀汉丞相诸葛亮这样的元老重臣,也甘愿舍弃华冠而头戴纶巾(以细密的丝绢制成),手摇羽扇,指挥三军,以求潇洒悠闲,致令司马懿不得不叹服。
戎服
秦朝士兵的铠甲,多用整片皮革或厚实的织棉等材料制成。上面缀有金属或犀牛皮做的甲片。甲片是活动的,主要用于双肩、腹前、腰后和领口,上面并绘有彩色花纹。这从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另一种是用正方(或长方)形甲片编缀起来,甲片是固定的,主要是用于胸前和背后,穿时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里面衬上战袍。前一种为指挥人员所穿,后一种为普通士兵所穿。甲衣的样式因穿着者所属兵种和身份不同,结构繁简也不一样。
男服
秦汉时男子的常服为袍。这是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服装。原本仅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加上衣下裳。到了东汉,袍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着的礼服。它多为大袖,袖口有明显的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紧小的部分叫袪。衣领和袖口都饰有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面衣服。此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下面常打一排密裥的,有时还裁成弯月式样。另,袍不光是夹的,还有填棉絮的冬装。具体又分为纩袍(用新丝棉之细而长者絮成)、与缊袍(用旧丝棉或新丝棉之粗而短者絮成)等。御史或其他文官穿着袍服上朝时,右耳边上还常簪插着一支白笔作装饰(由准备记事转化而来)名“簪白笔”。官员平时多穿单,即单衣,衣。衣是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没有衬里,用布帛或薄丝绸制作。这时期的袍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据,一是曲据。曲据就是战国时的深衣,多见于汉朝初年。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服。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直据,又称襜褕,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它是衣的变式,不是正式礼服,隆重场合不宜穿着。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记载,汉武安侯田恬就曾因为赶时髦,“衣襜褕入宫”,被武帝视为“不敬”,而遭致免爵除国。
女服
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时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其显著的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大。穿着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还有一种服装叫“袿衣”,样式大体与深衣相似。因为它在衣服底部由于衣襟绕转形成两个上宽下窄形状像刀圭的装饰,故而得名。此外,汉代妇女也穿襦裙。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有句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就是对一个身着襦裙的美丽采桑女的形象写照。这种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呈梯状,不用任何纹饰,不加边缘,因此得名“无缘裙”。它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这种襦裙长期为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东汉以后穿着的人虽一度减少,但魏晋开始重新流行后,历久不衰,一直沿袭到清代。汉代妇女也有穿裤的。但大多仅有两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扎。后来宫中女子有穿前后有裆的系带裤名“穷(意思是不通)裤”的,传到民间,逐渐为人们所仿效。
梳妆
汉代妇女以梳高髻为美。童谣所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虽有些夸张,但犹可窥知汉朝时尚。《鲁元公主外传》就有孝惠皇后张氏“云髻峨峨(高耸的样子),首不加冠而盘髻如旋螺”的记载。妇女的髻式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有抛在脑后的。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一束,再从下朝上反搭,缩成各种式样。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椎髻和堕马髻。椎髻因为形状与洗衣用木椎十分相似而得名。堕马髻相传为东汉贵戚梁冀的妻子孙寿所创造。它下垂至背,侧在一边,看似从马上刚刚堕下,因而得名。孙寿梳着这种发髻,与她那画得细而弯曲的“愁眉”、在眼睑薄薄擦上一层油脂的“啼妆”等装扮相配合,更加妩媚动人。此外,汉代妇女还有把发髻盘成各种式样,并在髻后垂一绺头发,名“垂髾”或“分髾”。贵妇还常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这是一种附在簪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因行走时随着步履摇动,故名。也有头戴珠翠花钗,耳垂上插腰鼓形耳珰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对焦仲卿妻刘兰芝的美貌这样形容:“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汍素,耳着明月珰。”奴婢则多用巾子裹头。汉代妇女画眉施黛已成风气。眉上施黛,以求艳丽;面上敷粉,以求白皙;颊上涂朱,以求红润。当时的男子也有“胡粉饰貌,搔头弄姿”(《后汉书·李杜列传·李固》),以女性化为美的。这种风气蔓延至魏晋时期尤甚。曹操的女婿何晏,为取悦女人竟以服药美化容貌,并常“服妇人之服”(《晋书·五行志》)。
鞋履
汉代的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也叫鞜〔tà踏〕;一种是上有裱饰花纹的织鞋,即锦履。“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字公幹)在《鲁都赋》中就曾作过这样的形容:“纤纤丝履,灿烂鲜新,表以文组,缀以朱蠙〔bín宾,蚌珠〕”(《刘公幹集》),可见其华美高贵;一种是麻鞋,也叫“不借”。除单鞋外,还有复底鞋,就是舃和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装有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也有用帛作面的称作帛屐。屐比舃稳当轻便,多用于走长路时穿。妇女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
襜褕
汉代的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也叫鞜〔tà踏〕;一种是上有裱饰花纹的织鞋,即锦履。“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字公幹)在《鲁都赋》中就曾作过这样的形容:“纤纤丝履,灿烂鲜新,表以文组,缀以朱蠙〔bín宾,蚌珠〕”(《刘公幹集》),可见其华美高贵;一种是麻鞋,也叫“不借”。除单鞋外,还有复底鞋,就是舃和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装有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也有用帛作面的称作帛屐。屐比舃稳当轻便,多用于走长路时穿。妇女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
上古商周服饰 | |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 |
| |
|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将其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除蔽体之外,更是“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章服制度。
左图中,左边的人物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右边的人物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右图为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左图为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右图为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左图为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右图为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的贵族男子,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力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學習了
![]() abubuyou |
小大 15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 |
![]() ![]() ![]() ![]() 等级:版主 帖子:17592 积分:92000 威望:120 精华:6 注册:2007-2-25 13:23:00 |
![]() |
![]() abubuyou |
小大 15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 |
![]() ![]() ![]() ![]() 等级:版主 帖子:17592 积分:92000 威望:120 精华:6 注册:2007-2-25 13:23:00 |
![]() |
![]() 饿肚公民 |
小大 18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 |
![]() ![]() ![]() ![]() 等级:江湖大侠 帖子:760 积分:4147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8-18 20:39:00 |
![]()
|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
![]() 饿肚公民 |
小大 18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 |
![]() ![]() ![]() ![]() 等级:江湖大侠 帖子:760 积分:4147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8-18 20:39:00 |
![]()
|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
[em27][em27]
| |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