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标题: 转载:王红旗出土古玉鉴定法--鉴定四步曲 [打印本页]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7:46
标题: 转载:王红旗出土古玉鉴定法--鉴定四步曲
王红旗出土古玉鉴定法--鉴定四步曲
通过大量地实践,我总结了古玉鉴定的四个步骤,我称它为:出土古玉鉴定四步曲。为了区别于其他古玉鉴定方家的各种说法,也为了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从今天(2013年8月30日)开始,正式称为"王红旗出土古玉鉴定法"。
出土古玉新老的鉴定,在对一件玉器整体的评估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对这件玉器进行历史、经济、文化内涵等整体评估的首要因素,先决条件。如果一件器物新老不分,那还有什么继续探讨的余地呢?因为新的就是新的价值,已经很明朗,无需再继续探究。
第一步:从入土特征,比如:沁色、钙化、包浆、土蚀土咬、形变等,初步判断玉器的新老。
我把第一步在整个鉴定中占的比重归纳为:50--60%,这是古玉鉴定的首要因素,也是本源的问题,我称为环境第一位。
是想,一件玉器在地下埋藏了数百上千年,肯定会发生各种变化,这就会在玉器内部或表面形成各种特征,这是不可逆的,作伪永远无法企及的。
如何用科学的手段解析这些现象的产生,以及如何区分自然形成的特征与作伪的现象,这就成了每一个爱玉人必须要掌握的本领。
脱离这些入土的特征,去空谈古玉的鉴定,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步:加工工艺特征,进一步确定它的新老;
我把第一步在整个鉴定中占的比重归纳为:40--50%,这也是鉴定古玉的本源问题之一,我称为工艺痕迹第二位。
每一个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加工玉器使用的工具也就不同。比如:隋唐以前使用几式砣机,隋唐后广泛使用高凳砣机;文化期晚期使用磨制和石质砣具加工;文化期晚期开始至春秋晚期以前,使用铜质砣具;春秋晚期至明清,广泛使用铁质砣具等等,这就会每个历史时期,在玉器表面加工时留下不尽相同痕迹,如何判定这些痕迹是否符合历史印记?只要我们掌握了它每个时期的特征,借助于高倍放大镜观察,不断总结,再结合其它特征综合分析,断定古玉的新老,几乎可以说百发百中。
这也是鉴定古玉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
以上两个步骤并非是孤立的,必须相互联系、综合判断,我把入土特征相互之间,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12个字总结,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
第三步:造型、纹饰等特征推断它的年代;
造型和纹饰,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就像我们现代人穿休闲、西装打领带开宝马,而倒退200年,古人长袍马褂大辫子,坐马拉车,如是而已。
如果你从第一部和第二步决定了玉器的新老,第三步断定年代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去博物馆参观以及阅读带有馆藏图片的书籍,再就是借鉴前辈总结的一些关于纹饰演变的论文,别无诀窍。
第四步:其他辅助特征进一步确定,比如细节,玉质,文化内涵等,达到万无一失。
如果一件玉器,你90%解决了它的新老问题,为了进一步确定它的准确性,一些细节的辅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你去检验一件片状器的平整性;一件玉璧是否同心圆;玉质是否符合我们已知的古代用料特征;这件器物是否符合历史文化背景等等不经意的细节问题,更会让你鉴定的准确性如虎添翼!
至于我的归纳和总结是否可行,能否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函需广大爱好古玉的同仁、朋友进一步验证,诚恳地希望给予斧正。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7:50
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一 鉴定玉器的几个错误观点和看法
一、 鉴定玉器的几个错误观点和看法
鉴定古玉,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用辩证的思路,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手段,不断地学习和大量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和丰富知识,你才能成为玉器鉴定高手。
鉴定玉器,更不能脱离它在地下几百、上千年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各种现象为基础。只有正确掌握了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和特征,才会在鉴定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对于全国各地出土古玉器的鉴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点、坑口环境、风土习俗、宗教礼仪、玉材原料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备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鉴定思路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鉴定时,必须综合考虑古玉的各种特性,决不能因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没见过,抑或是国家馆藏没有,就一棍子打死。我们必须要运用科学、辩证、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鉴定。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只有通过长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对玉器进行盘玩、观察、试验、总结,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鉴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会打眼。
下面有几个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谈起的观点,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观点一:有人认为:出土古玉的鉴定,有人说先鉴定玉质。
我通过大量实践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绵延8000年的玉文化史,从考古发掘看,中原地区真正使用和田玉,是从商代中期开始,战、汉才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受礼制所限,更多的还是就地取材,特别是一些陪葬玉器,更是用料一般。所以,玉质的鉴定,并非是鉴定玉器新老的首要因素。我认为:只要它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足以,何妨去刻意注重它的玉质呢?这一点,大家不妨翻阅《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可见一斑。
观点二:在日常玉器的鉴定过程中,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断一件玉器的新老,要首先断定这件玉器的工艺是老工还是新工。
我觉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仿造者要高仿做假,如果使用一件老玉,再用老的工艺方法慢慢加工,那么,您从工艺上能说这件东西就是到代的老物件吗?所以,打眼,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我认为:要断定一件玉器,应该先从沁色、钙化、包浆等方面断定这件东西的新老,然后再以工艺辅助断定年代。这是比较理性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沁色、钙化、包浆,是入土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自然形成的千变万化的特性,有它一定的规律性。这是鉴定玉器的根本,也是造假者难以企及的。你想,一件老东西,如果抛开入土几百、几千年自然形成的特征,盲目的从它的表面现象下手,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皮都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呢?
观点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朋友这样讲:“民间几乎没有多少东西,真品也很少”;“我整天拿着钱到处转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某某人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好东西呢?那是不太可能的、、、”等等,众说纷纭。
我们虽然无法考证民间到底有多少玉器,但上面的一些说法我认为显然是错误的。大家不妨从我列举的几个国家考古资料的数据仔细揣摩:
安徽凌家滩文化的一个墓葬中出土玉器300多件,层叠了六层;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里出土玉器755件,还不算玛瑙、松石之类;
山西曲村西周的一个夫妻合葬墓里,出土玉器1000多件、、、查《历代帝王世系表》,从夏代开始,到清代结束,共有500多位皇帝,当然都是一把手,再加上历朝历代的诸侯王、达官贵族等等,不计其数,难以统计。
大家都知道,自汉代往前推进,墓葬的葬俗,都是严格按照礼制进行的。你自己想象吧,地下到底会有多少东西呢?!
我们已知的,到目前为止,发掘的25座汉代诸侯贵族墓中,其中18座已经被盗。汉代的防盗措施可谓是固若金汤,都能被盗,何况是其他朝代的墓葬呀!!当然,这种被盗,不一定完全是现代人所为,因为自汉代以来就有,宋代达到极致,80年代亦疯狂一时。
然而,盗出的东西,真正走出国门的,与国内的民间藏品相比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一点,大家从网上查一下美洲、欧洲等收藏中国文物之多的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可窥一斑。
所以,民间不是没有东西,更不乏有很多精品、孤品!
如果您有“民间玉器藏品不多”这种想法,如果您再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在实际的鉴定过程中,您势必会扼杀很多你没见过的,考古资料中查不到的东西。
所以,正确的观念,再加上您犀利的慧眼,检漏,自然所在,情理之中。
观点四: 有人看见一件玉器的纹饰和器型在书本上没有见过,就断然否定它的正确性。
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些鲁莽和断然,大家想一下;既然地底下埋藏了古人如此之多的瑰宝,肯定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大家可以通过查阅历年来的考古资料足以能证明,很多我们以前未知的,没见过的器型和纹饰,正不断的被考古发掘、发现。所以,我们鉴定时,切不可大意和武断,只有不脱离玉器在地下几百、上千年形成的自然特性,就不会错判和误判。
有以上观点的玉友,请大家务必要以辩证的思路,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践的方法,综合去评判一件玉器。
下面我将会分别从古玉的沁色、钙化、包浆、形变、土蚀现象、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成因,鉴定要点一一解说,因为这些特征是玉器在土壤中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变化形成的,也是鉴定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无法企及的,所以从出土玉器本质的变化特征说起,才是科学的,比较有说服力,更是鉴定古玉的根本。
在鉴定运用时,这些方面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或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必须几方面的特征同时具存,才能下结论,否则就会以偏概全,缪之千里。
我没有从玉质,玉器纹饰、器型,专业术语,玉文化等方面谈起,是因为很多专家的书籍上已经讲的非常全面、具体,这里不必要再浪费纸墨。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7:54
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二 沁色的鉴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b9360100oypm.html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7:55
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三 钙化的鉴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b9360100ozt5.html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7:56
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四 包浆及灰皮的鉴定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7:57
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五 形变的鉴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b93601017h27.html
作者: 尚古 时间: 2016-6-29 07:59
牛奶中掺多少白水要看良心了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8:00
古玉鉴定解析之六---工艺的鉴定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8:05
加工工艺特征在出土古玉鉴定中的地位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8:12
鉴定出土古玉切不可以点代面,以偏盖全
在和玩玉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经常有朋友拿着一件东西来一起探讨,当评价他的东西有疑问时,他会很不高兴。比如他会说,你看这沁色过度多自然啊,是出土的啊。或是:你看这工是老的啊,怎么就不对啊?殊不知这些朋友把出土古玉的某一点特征认为老,就把整件东西看老了。
甚至还会有朋友把我讲的某一个观点在某一件古玉上对应不上,或是有偏差,就拿这一个点进行批驳。可是,我所讲的现象并非是在某一件出土古玉上都会同时出现。比如沁色:中原一带由于土质和坑内环境的原因,出土的玉器大多沁色较重,也比较丰富,而陕西陕西一带黄土高原出土的玉器,沁色大多相对单一。在实际鉴定过程中,还会遇见几乎没有沁色的玉器,我曾说过,出土古玉几乎都有沁色,难道没有沁色的玉器就不对吗?我说沁色过度自然,老料中也有存在沁色的现象,它的沁色形成原理和出土古玉原理是一样的,表象也是过渡自然;再者,如果玉器的某一部分过度不自然,难道我的观点就站不住脚吗?
仅仅从玉器的某一个点或是某人鉴定的一个观点和您的认知存在分歧,就一棍子打倒,这是不可取的。不可断章取义,要就事论事,就物论物。
同样道理,钙化、包桨、灰皮等现象也是如此,它与环境,玉质本身特性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不同玉器,一定要结合坑口环境、不同年代不同工具的加工特征、玉质等各个方面,全面、综合、科学、辩证地分析。这是我始终强调的,也是必须要做的。这个观点不必强加给任何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检验。
[size=+0][size=+0] [size=+0] [size=+0][size=+0][size=+0]我所说的“鉴定古玉四部曲”,就是讲:先从大的面上开始,判断它的新老;再逐步到点上,比如工艺,进一步确定它的新老;最后再聚焦到每一个细小的点上,从更小的细节进一步佐证,以达到万无一失。
[size=+0][size=+0][size=+0][size=+0][size=+0][size=+0] 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特征,在出土古玉鉴定过程中,是本源的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您反过来,先聚焦到一个细小的点上,您可能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小溪不见大海。比如拿玉器表面的“次生变化”现象来说,经常听到朋友讲它的重要性,有“唯它才能断玉”的架势。殊不知,不同坑口,不同玉质的玉器次生变化的现象会一致吗?拿某一种玉质的次生变化和其它玉质的次生变化类比,有可比性吗?如果首先注重次生变化而忽略其他特征,您说能鉴定正确吗?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当然,我不反对从微观方面或某一点上入手鉴定,这是很必要的,这也是我下一步着重入手的方向,且我们已经开始入手。不但是微观,还要运用一些先进的仪器寻找科学的突破。
然而,这些仅仅是鉴定古玉很必要的一种辅助手段,过度关注就会偏颇。如果一件玉器各种入土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工艺特征也一清二楚,我们非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微观上佐证它老,您觉得意义大吗?!
[size=+0] 所以,鉴定古玉没有捷径可走,它不在于您读了多少本古玉著作,也不在于参观了多少个古玉博物馆,更不在于您拜访了多少位玩玉高手!虽然这些手段也是提高水平的因素,但是只有自己大量地实践,多上手古玉的实物,科学地进行研究,认真地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知识,您才能找到一定的规律,鉴定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活到老,学到老,古玉面前玩玉的每个人皆是学生。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08:13
玉器加工工艺与包浆、沁色、灰皮、玉裂、土蚀土咬等现象的关系
包浆、沁色、灰皮、玉裂、土蚀土咬等现象,是玉器入土以后形成的,为何要把他们和玉器的加工工艺扯清关系,目的是为了解决老玉新工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入土现象是在工艺后形成,还是原生老料后添工。
在讲述之前,先说明一点:这些现象不是孤立的,要辩证的综合分析,切勿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出土玉器,表面会反射很温润的光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包浆,由于它长时间密闭或沉睡在墓室的土中、水中,所以,加工工艺的内部,比如阴线、孔洞里,包浆会是一致的;而作伪的玉器,由于使用高速旋转的工具,再加上局部部位打磨不到位,所以这些部位会很生涩,与打磨部位的光泽会不一致,特别是细小的阴线和孔洞之中。只要你仔细观察,借助60--100倍的放大镜观察最明显。相同的,对于玻璃光现象的玉器也是如此。如果所有部位包浆一致,再仔细看一下工艺特征是否和器型纹饰相吻合,比如孔洞内的旋纹是否具备古代加工的特点?是否会深浅、粗细、疏密不一样?战国器型和纹饰是铜质砣具加工还是铁制工具加工等等。
沁色,是入土后形成的最大的一个特征,出土古玉几乎都有沁色(用“几乎”,不排除个例)。即使我们肉眼看不出,在盘玩的时候也会有沁色的变化。唐宋以前,古代加工玉器往往会选用无杂质、无瑕疵的原料,所以原生带的沁色几乎不可能,即使选用,也是选用原伴生的,无法剔除的玉料,比如徐州博物馆的和田青花料大玉熊,就是原生玉矿产生的黑色的伴生色。即使唐宋以后开始采用留皮的原料加工玉器,这种原来的皮色,还是和它入土后形成的沁色有很大区别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沁色,是后天入土而产生的,所以,有沁色就会有骑在加工工艺上面的现象,而出现刀工断沁的现象,那就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再结合其他特征比较,就很容易判断它的真伪。
还有人会说,宋代不是出现了摹古之风,如果当时先做沁再雕工,然后再入土,不是一样工在上面吗?错,如果当时作色,一是沁色相对单一,二是由于加工沁色会采用高温的方式,玉器会开裂,这样,入土后土壤里的矿物颜色会更容易顺着原来的缝隙进入,如果您仔细观察,二次受沁的现象还会告诉你,沁在工艺上面。
还会有人问,如果先加工完再用化工染料作伪古玉,沁色不也在工艺上面吗?是的,但是作伪的沁色和天然形成的沁色是有很大区别的,这里就不再罗嗦。
灰皮,虽然出土古玉中,这种现象相对而言较少,但是,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依然是在工艺的上部,并且灰皮是伴随着沁色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行间通常说的:有灰就有沁,灰皮底下就有沁。原因很简单,由于灰皮的产生,也是破坏了玉质内部的分子结构,正是这一点,也是沁色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沁色会先于灰皮产生。所以,这个说法不无科学道理。
玉裂,是玉器长期在密闭的环境中受地温、地湿,以及本身内外应力的反应所造成的必然现象,也就是行间普遍的说法:“出土古玉十玉九裂”。所以,这些裂也会在工艺的上部,特别是裂缝较大的,还会出现工艺处错牙的现象。
土蚀土咬,就更不用细说了,它肯定是在工艺的上部。但是,需要区分的是,自然地土蚀土咬和酸碱腐蚀的土蚀土咬是有很大区别的。自然地土蚀土咬,不但有孔洞伴随产生,还会有结斑、玉质内部毡状结晶析出、沁色等现象伴随。所以,只要区分开来,自然很容易鉴别。
再次重复,以上特征绝不可孤立的作为一个强证,必须结合其他入土特征综合、全面、辩证的分析和判断,才会做到万无一失。
作者: 愚石苍水 时间: 2016-6-29 08:39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6-6-29 10:13



作者: 阳安任 时间: 2016-6-29 10:55
谢分享!!


作者: 轻风拂荷 时间: 2016-6-29 11:01
向王红旗老师致敬

作者: 青蚨主人 时间: 2016-6-29 11:32
好教材。谢谢分享!
作者: 红山玉语 时间: 2016-6-29 12:17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13:53
再说鉴定出土古玉先看玉质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小聚,又谈到鉴定古玉先看玉质的问题。我仍然坚持了我自己的观点:鉴定出土古玉,不应先分析玉质。
这里我强调的是出土古玉,而非传世!
我不排除玉质的重要性,我觉得玉质只是我们玩到一定层面以后,站在收藏的角度考虑的问题,如果玩老玉,太多注重玉质,很多好东西就会和我们失之交臂。我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管玉质,不了解玉质,不学习玉质,只是鉴定出土古玉的时候,不要把玉质的鉴别放在首要位置而已。我把理由说一下,和广大朋友继续探讨:
其一,关于玉石的分类,恐怕到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用肉眼把所有玉石的种类明明白白的说清。拿仪器测定的微观结构图像数据来说,也仅仅是对现有的,已知的玉石肌理特性作了分析,而古代制玉用料,很多玉石的品种我们今天已经无从查找,所以,如何分清古代玉石的种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有哪一位鉴定者能带着笨重的,能检测微观数据的仪器到处买东西呢?既然不现实,凭肉眼就能准确无误的分辨出玉料是新疆和田还是青海还是俄料吗?恐怕这也不现实,还是经验而已。如果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认为一块玉料在现在已经绝矿了,比如说和田黄玉,首先你就把“它绝对是老料,现在找不到”的认识,强加到这件器物上,你附加的其他分析也就会受这种思路的影响,会处处围绕着这件“老料”做补充,如果你再疏忽了入土的特征,当时加工的工艺,恐怕错判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过分的强调玉质,就会被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认知框死,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玉质对于古玉新老的鉴定,充其量只能针对我们已知的玉矿而言是可取的,我们未知的,无根可据的,只能勉为其难,瞎子摸象!
其二,如果一件玉器,入土以后,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变化,它是否还和最初的玉璞的物理特征完全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这就给肉眼判断一件玉器的玉质属性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一件东西,你可能看和田山料,另一个人可能断青海料,还有人会说是地方玉,这也就给一件器物新老的断定有了很多不同的结论。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再如:玩新玉料玩得特别好的朋友,你给他一块老玉,他就会迷糊,不敢断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新料里没有入土后沁色、钙化、绺裂、土蚀土咬等现象,有的只是皮色,而在唐代以前,玉器加工一般是不留皮色的。所以,从一块刚刚出土的老玉器上判断一件东西是什么玉质,由于玉质内部发生了各种变化,恐怕精密仪器也很难定夺。
综合以上两点,鉴定玉质的好坏,充其量在某些方面仅仅能作为鉴定古玉的一个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如果您玩到一定层面,或是单纯的玩明清件,要求工精料美,您从玉质下手,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我始终坚持: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特征为主,去断新老;器型纹饰辅助断定年代,再加一些细小的特征为辅助这个观点,相信会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玩古玉的路子偏了,鉴定的结果自然会有偏差。
鉴定是一门综合学问,鉴定的结果是严谨的,必须全面、科学、认真的解析,才能尽量减少误读。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13:55
鉴定玉器的几个错误观点和看法之五:要玩出土古玉,先从明清件开始
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有偏颇的,原因如下:
1、从出土特征看:老玉大多是出土的,具备入土后形成的各种特征,比如沁色、钙化、绺裂、包浆等,而明清件大多又是传世的,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所以,对于沁色、包浆、钙化、绺裂等的成因、表象,你也就无从知晓。
出土古玉和传世的明清件在入土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先玩明清件,你就根本无法理解出土古玉的各种特征,再见到真正的出土古玉,你就可能无从下手。
2、从工艺上看:虽然古代的玉器和明清件使用的工具大同小异,但每一个时期所用工具不同,在玉器上面留下的痕迹就不同。而明清件以大量使用铁质砣具为主,所以,仅研究明清件,就只能了解铁质砣具的加工痕迹。这对于春秋以前的铜质工具和文化期以前的石质砣具的加工痕迹就无从了解,那么,仅从工艺上,你就无法断定春秋以前的老玉。
综合上述,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玩出土古玉来说,也是害人的一种错误观点。当然,你自己喜好,你有大把的钱去支撑你的收藏,那就另当别论了。
建议大家玩出土古玉,应从老残片玩起,先把入土特征掌握,再把工艺掌握,不断的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好的方法。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13:56
补充:鉴定玉器的几个错误观点和看法之六:和田玉没有水线,有水线的玉器都是新玉,大多是青海料的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朋友讲:和田玉没有水线,只要看见有水线的玉器,那就是青海料,青海料是九十年代才发现开采的,所以这件玉器不可能是老的。
大家说一下,这个观点错误吗?估计你身边也不泛很多这样的例子。
首先,关于水线的形成。
玉石形成的时候地质环境很不稳定,在两块玉石初步形成的时候,由于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玉石之间产生了挤压和重新融合,然后水线就产生了。水线是玉石里面一条半透明的像筋一样的东西,成直线或者近似直线的形式出现。
一般来说,青海料里的水线比较多,而且往往交叉纵横甚至连成一片,这是青海料的结构特征之一。
所有玉石都是在几亿年前形成的,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原理几乎都是相同的,所以,所有玉石都会形成水线,不但在和田籽料、和田山料、俄料、青海料中存在,在其他各类地方玉石里都会存在,但在青海料里多一些而已。
为何很多老玉器里我们几乎看不到水线呢?
这是由于玉器在古代礼制中特殊的地位,古人对玉器的加工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某些礼器或是玉质好的器物,比如观赏品,馈赠品等,在制作的时候,有瑕疵的地方都会剔除,而古人认为,水线是一种瑕疵,所以都会去除,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品玉器上很难看见水线的原因。而在一些陪葬品或是不很精致的器物上会发现水线的存在。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听信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言论,比如水银沁是水银造成的等等、、、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决定,古人无法用科学的手段解释一些现象,所以先人留给我们很多经验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成立,是否正确,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不管是对物还是对人!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14:02
高古玉鉴定之我见
高古玉的鉴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对于全国各地高古玉器的鉴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点不同,它所具备的特征也不同,所以鉴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鉴定时,必须综合考虑古玉的各种特性,决不能因为某一件器物自己以前没见过,抑或是国家馆藏没有,就一棍子打死。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玉质的质地如何?它决定玉器钙化、沁色、裂缝的轻重程度;也决定每一个年代用玉所具备的地域特性。
2、干坑还是湿坑?它决定玉器灰皮、包浆、腐蚀程度的大小。
3、当地的土壤特性、酸碱度?它不但影响玉器的钙化、沁色,还会影响玉器的包浆、品相。
4、玉器所在坑内的环境如何?玉器的钙化、沁色主要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
5、是皇家工艺与地方工艺?或是主人身份高低?
6、是葬器与观赏器?
5、6两点决定玉器的器型及加工工艺的精美、精细程度及玉器数量的多少。
当然,决定玉器特性的因素还有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具有科学、全面、辨正、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高古玉器,决不能草率鉴之,否则我们会错过很多珍贵的东西。这在玉器鉴定史上,包括很多专家在内,不乏很多实例。
以下是本人在玩玉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仅代表个人看法,提供给大家借鉴。请大家指正。
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应自然,并且深入肌理,沁色变化丰富多彩。(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沁色只会浅浅地附在表面或是顺着玉裂沁到缝隙里,颜色单一无变化.)只要是宋代以前的玉器,几乎都会出现钙化,受沁现象(根据玉器摆放的位置,有例外)。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玉表面发出很柔润的一种光泽.最重要的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闻气味:出土玉器,放到嘴边轻轻呼气或是用温开水浸泡一会,放到鼻子上闻,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土香,并且这种气味每次实验,生坑的玉器都会存在。反之,会有一股刺鼻的酸味或是臭哄哄的异味。
4、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玉器里的土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完全消失;白质的玉器会出现很淡的红褐色;盘玩中,生坑状态时表面看不见的沁色,会逐渐显现出来(比如黑沁色)。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变得通透,润泽。
5、把玉器放进80°C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的疏松会吸水)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6、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觉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会如此,直到盘玩通透。放到水中浸泡,玉表会析出一层粘粘的物质,即所谓的出浆.
7、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层灰皮出现。(出灰现象)具体还要根据坑口环境的干湿,酸碱度,坑内物质等对玉器锓蚀的程度而定.
8、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极少出现弱碱性。(具体还要根据当地土壤酸碱度决定)
9、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10、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温、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11、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会凹凸不平,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12、看刀工:刀工文饰必须符合时代特征。古玉加工工艺是用砣具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砣痕会出现中间粗、两端细,中间深、两端浅,跎沟深度高低不同等现象,并且砣工边缘很少出现崩口现象。砣线拐弯时,会出现扫把状(或称羽毛状),这是因为砣具加工弯线时,无法连续,需要一砣一砣接起来,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的玉器看不见这种现象,那是由于经砣子初加工后,又重复打磨的原因.
以上各点,不能孤立的把某一条作为鉴定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五点以上,方能断定为高古玉。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6-29 14:04
细节鉴定古玉
在玩玉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忽视古玉的细节。然而,细节往往会决定您鉴定玉器的最终结论如何。所以,细节,在鉴定古玉过程中不可或缺,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我在玩玉过程中感觉最关键并且比较容易忽视的几个细节,写下来与广大玉友探讨。
1、看厚薄(主要针对片状玉器):古玉在加工过程中,由于使用线切割的解玉方法,所以加工出来的玉器,整体厚薄是不均匀的。即使加工为成品时经过精心打磨,仍然会如此。只要你竖在眼前,细细观察玉器的边缘(或是卡尺量一下),自然一目了然。
2、看平凹(也是针对片状玉器):因为线切割的加工工艺所限,古人加工出来的玉器平面绝对不会是水平的。只要您把玉器放在水平面上(比如玻璃),您轻轻按动任何一边,另一边会翘起;翻过来,也会如此。有的玉器表面还会出现线切割时留下的解剖痕。
3、看玉器的边缘:玉器入土后,随着年代的增长、地壳的变动、温度、湿度的变化、坑内物质的腐烂、玉器所处环境等等,玉器也会发生一些物理、化学的变化,比如钙化、应力反应、沁色等等。这些变化往往会先从玉器最薄弱的地方开始,所以这些地方会首先出现一些现象,比如裂缝、钙化、沁色、蚀孔等;这也是新仿玉器无法企及的,这点较为重要。
当然,鉴定的细节还有很多,但也不可断章取义,仅仅从细节上就断然判定。我们必须要结合玉质、器形、工艺、包浆、沁色、钙化以及全国各地坑口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综合判定,这样才会做到认真负责、万无一失。
作者: 羅四海 时间: 2016-6-29 14:28
多謝分享!


作者: 蔚证 时间: 2016-6-29 16:11
谢谢上传,您辛苦了,给您敬茶

,向王红旗老师学习,致敬
作者: 西安峰哥 时间: 2016-6-29 16:29
辛苦了
作者: 陈吉斯翰 时间: 2016-6-29 16:53
谢谢版主分享
学习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6-6-29 17:00
感谢玉人版主分享!
作者: 泥火宝 时间: 2016-7-7 11:56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6-8-30 13:06
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
|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