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玉佩、玛瑙珠组合项饰
从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组合玉佩的大量出现,可以得知西周贵族的玉风格在广泛的地域内应趋于一致。以前,人们拘于有限的考古发现,认为西周玉器和商代玉器相比,是王室用玉的低谷,但三门峡虢国墓大量玉器的出土证实了西周用玉制度的发达。在这两个地区墓葬中所出土的组合玉佩,使我们可以了解西周佩玉制度的一些面貌。西周时期的大型墓葬随葬玉器基本已程序化,即在墓葬的外棺盖上置玉圭、戈、柄形器、戚等,内棺盖上置戚、琮、璧、璜、戈、圭等;棺内死者头部置玉发饰;个别墓主的面部覆盖有一件缀有玉片的布帛类物品,即缀玉幎目(图1);两耳部位各有1-2件玉玦,并各自成对。口内大都有一些碎片式玉琀;颈部有1-2组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胸前有一组由多件玉璜(或璜形器)与玛瑙珠、管以及料珠相间串联而成的组合玉佩,有时也放置一两件玉璧;腰间有1-2组多列串珠和梯形玉佩相串联的组合玉佩,或者放置一些玉匕和玉柄形器者居多。双手有玉握;脚端踏有条形玉片;趾间夹有玉饰;尸骨下还放置多件大玉璧、玉戈等,这种全身殓玉的趋势,可以说是汉代玉衣之滥觞。
图9玉管、佩组合腕饰
而依玉器的用途和功能,西周时期的玉器主要可分为礼玉、佩玉、实用玉器、殓玉等。礼器有戚、琮、璧、璜、戈、圭、璋;佩玉有组合发饰、项链、手链、多璜组合佩等串饰,玦、珠、环、管等几何形佩饰,龙、虎、象、鹿、鸟形、鹰、鸽、鹅、蜘蛛、龟、鳖、鱼等动物形佩饰;实用玉器有笄、韘、柄形器、匕、刀、砺石等;殓玉有缀玉幎目、琀玉、握玉、踏玉、脚趾夹玉等。而佩玉中的组合玉饰因其美丽和复杂的串联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特殊意义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虢国墓中的组合形玉饰主要包括发饰、项饰、腕饰以及组玉佩等等,以下择其精华,简以介绍。
一、发饰
组合发饰(图2)。此件发饰出土于M2001,现藏河南博物院。一组73件(颗),出土于墓主人头部右上方,应是束发髻的一组发饰。这种发饰是由衔尾双龙纹玉环、素面玉环、玉管、玉珠、牛首形玉佩、大小红玛瑙珠与石贝等分作两行相间串联而成。其中衔尾盘龙纹玉环作为挈领,两侧各连接2件小玉环,其下由8件玉管和大粒玛瑙珠串连,而小粒珠则专门用于打结,并从上至下数量呈对称式以此递增。
二、项饰
1、组合项饰(图3)。此件出土于M1820,现藏国家博物馆。马蹄形玉饰长2.2、宽2.2、厚0.3厘米,椭圆形玉饰长2.4、宽2、厚0.3厘米,玛瑙珠长0.9、直径0.8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部。串饰由红玛瑙珠101颗、马蹄形玉饰10件、椭圆形玉饰1件、小玉饰2颗组成。马蹄形玉饰与椭圆形玉饰受沁成鸡骨白。玛瑙珠用双线串成双行,每隔若干颗珠子,双线并穿入一件马蹄形玉饰中。椭圆形玉饰处于整组串饰的右下方,类似于坠子。整组项饰串连严谨,对称协调,温润的玉色在红色玛瑙珠的映衬下,显得色彩明快,光鲜夺目。
2、组合项饰(图4)。此件出土于M2001,河南博物院藏。由6件马蹄形玉饰及两行红玛瑙珠相间穿系而成。马蹄形玉饰为青玉质,形制、大小及纹饰相似。玉饰一面用双阴线刻马蹄形纹饰,一面光滑无纹。玉饰两端各有3个斜穿,便于穿系。红玛瑙珠共112粒,串于玉饰间。
2、玉佩、玛瑙珠组合项饰(图5)。此件出土于M2012,三门峡市文物局藏。 一组共90件(颗),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间。经整理复原,本组合项饰连缀方式如下:以1件人龙合纹佩为中心,由6件束绢形佩间以83颗红色玛瑙珠,呈双行相间穿系而成。每行玛瑙珠少则3颗,多则12颗不等。本项饰结构严谨,6件束绢形佩均系他玉改制而成,别具特色。
3、玉佩、玛瑙珠组合项饰(图6)。此件出土于M2012,三门峡市文物局藏。一组共116件(颗),出土时位于墓主颈部。以1件青白色兽首形佩为中心,另由1件双面蝉形佩和6件形制相同的束绢形佩,间以108颗红色玛瑙珠,呈双行相间穿系而成。
三、腕饰
1、成组腕饰(图7)。此件出土于M1647,国家博物馆藏。玛瑙珠径约0.4-0.5厘米,蚕形玉饰长4.5厘米,玉珠长0.6厘米,料珠长0.5厘米。由红色玛瑙珠23枚、管形料珠2枚、菱形料珠7枚、管形玉饰3枚、球形玉珠1颗、蚕形玉饰1件组成。这件腕饰由数种不同质地的宝石和料珠组成,色彩斑斓。出土时围绕在墓主人骨架的腕部。
2、玉管、佩组合腕饰(图8)。M2012出土,现藏三门峡市文物局。一组21件,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右手腕部。由1件兽首形佩、1件鸟形佩、9件形态各异的蚕形佩、2件蚱蜢形佩及8件形态有别的玉管组成。其连缀方式为:以兽首形佩为中心组件,两侧各为1件鸟形佩和1件蚕形佩,再各连1件双面龙纹扁管,其后的8件蚕形佩和2件蚱蜢形佩以2件为一组,共分5组,以玉管相间穿缀而成。这种连缀方式较为罕见,具有现代审美中的不规则美感。腕饰组件玉质细腻,琢磨精致,显得精巧华贵。
3、玛瑙珠、兽首形玉佩组合腕饰(图9)。M2011出土,三门峡市文物局藏。由6件兽首形佩、81颗红色和橘红色制作不甚规则的玛瑙珠双行相间组合而成。6件兽首形佩皆为青玉,除1件为冰青色外,其余全沁呈灰白色与灰褐色,正面均饰兽首形纹样,背面两端各有2个穿孔斜穿于两端侧面上。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右手腕处。
四、胸部和腹部所佩饰玉
1、五璜联珠组玉佩(图10)。M2012出土,现藏三门峡市文物局。一组共390件(颗),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肩、胸至腹部。由1件人龙合纹佩、5件形态各异之璜、368颗红色玛瑙珠、16颗菱形料珠相间穿系而成。其具体连缀方式为:以人龙合纹佩为挈领,左右各与双行玛瑙珠相接,下与第一璜相连。自第一璜以下两侧玛瑙珠由双行改为单行。五璜之间以若干玛瑙珠相间,第一璜至第四璜两侧分别以若干玛瑙珠和料珠与左右串珠缀合,第五璜直接与左右串珠相接。整组佩饰组合完整,制作精细,连缀方式匀称讲究。据考墓主为虢国国君虢季夫人,五璜联珠组玉佩为其身份标志。
图10 玛瑙珠、兽首形玉佩组合
图11 玛瑙珠、兽首形玉佩组合
2、组玉佩(图11)。M1820出土,国家博物馆藏。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腹部,由577颗玛瑙珠和21件管形玉饰组成。这件佩饰的串连方式较为复杂,从上到下可纵分为12节,每节又可横分为1-10行不等,上下各节串连成一条带。其中每1、2、9、11节为管形玉饰,其余各节皆由玛瑙珠串成。
图12 五璜联珠组玉佩
3、组玉佩(图12)。M2006出土,现藏三门峡市文物局。由1颗紫红色玛瑙珠、1节紫红色玛瑙管、20颗蓝绿色鼓形碧石珠、42颗圆形青白色玉珠、7节蓝色圆形或扁圆形碧石管相同穿系而成。经整理复原,其连缀方式如下:最上端以1颗紫红色玛瑙珠及1节紫红色玛瑙管为纲,其下分缀7串珠、管。每串以鼓形碧石珠、圆形 玉珠和碧石管相间穿系而成。串珠除正中一列为2颗鼓形碧石珠外,余者6列均为3颗鼓形碧石珠、6颗圆形玉珠及1节碧石管相间组合而成。整组佩饰串连严谨,对称协调,堪称艺术珍品。
图13 玉组佩
图14 虢国墓地M2001玉器出土情况玉佩是古代君子必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所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也。玉佩种类繁多,有的单独使用,有的成组出现,组玉佩就是将几种形状不同的单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组玉佩既有礼玉性质,又有引人注目的装饰功能,它是权贵身份的象征。组玉佩起源悠古,历代传承,绵延至明代。虽然组玉佩在服制和礼制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其源流演变的过程却长期未得到比较明晰的解释。正如清人俞樾云:“夫古人佩玉,咏于《诗》,载于《礼》;而其制则经无明文,虽大儒如郑康成,然其言佩玉之制略矣。”本文试运用近年地下出土之实物与文献互证的方法来考察组玉佩源流变迁的过程。
在文献中,组玉佩有“杂佩”、“大佩”、“玉佩”等称谓。《毛诗·郑风·女曰鸡鸣》最早记载了组玉佩的组合方式,“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毛传云 :“杂佩者,珩、璜、琚、、冲牙之类”。实际上,组玉佩的雏形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江苏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一组玉串饰,由24件玉管和 3件玉璜组合而成,套于墓主的颈部,垂于胸前。余杭反山22号墓出土的玉串饰,由12件玉管和一件雕有神徽的玉璜构成(图一)。这时期玉串饰的特征是以璜充当一串饰之主体,它被串联在佩饰中部的显著位置上。这些玉串饰挂在颈部,垂于胸前,是统治者地位、权力、财富的象征。
过山车 发表于 2015-6-29 08:39
图13 玉组佩图14 虢国墓地M2001玉器出土情况玉佩是古代君子必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所谓“古之君子必佩玉 ...
紫玉宝祥 发表于 2015-6-29 09:54
关注,学习!感谢上传分享!
镇海之龙 发表于 2015-6-29 19:16
欣赏学习!感谢上传分享!
西安峰哥 发表于 2015-7-1 08:21
谢谢分享学习了
|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