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标题: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 [打印本页]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1:20
标题: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
本帖最后由 彩墨铸山 于 2014-6-18 20:35 编辑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及工痕是一个不好谈明白的题目,因为谈明白工痕需要先搞清楚工具,很可惜老祖宗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化期制玉工具的记载,或者即使留下了我们还没出土和发现。关于红山文化的工具问题已经争论多年,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作为我等民间草根,位卑言轻之徒谈论此话题,似乎有点不自量力,然心中有话不吐不快,网友可以批判扬弃之心态阅读,但凡得到点点些许认同,也倍感欣慰了。           关于红山文化的制玉工具观点无怪乎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处在新石器时期,那时工具还很落后,制玉水品还很落后,工具还很原始。原料一般来自捡拾的成料(籽料),还没有掌握开料的技术;制玉的工具大略是硬度比较高的石核、玛瑙、和硬度达到莫氏7度以上的优质黄玉,打磨工具主要是砂岩等,至于方法无怪乎是原始的敲打、钻磨、琢磨、刮擦、划刻、原始的管钻工法(老鹰的骨骼、竹管加解玉砂)、原始的实心钻功法(木棒加解玉砂)、原始的线裁法(麻绳、兽皮加解玉砂)等,制玉难度大,耗时费力,玉器图案简单纯朴,成品玉器朴拙有原始的美感。
           另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开料技术、有尺寸较大的片状轮式开料工具,甚至已经有了高级的管钻、高级的砣机等,利用砣具雕刻、抛磨,制玉工具先进,工艺先进,速度快捷,功法精妙,图案精美,朴素中显露智慧。
       究竟何种观点正确呢?各位网友还是看完帖子自己选择吧!
            本人观点:先进和落后的制玉工具同时存在,先进和原始的制玉方法和谐并生。

       一般书本认为隋唐时期出现脚踏式砣机,杨伯达先生提出良渚时期出现原始的跽式砣机,商代已有铜砣具,战汉时期究竟有没有砣具还都没有定论,红山时期的砣具问题就更是个不解之谜了。
      
     其实研究红山的制玉工具、制玉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学习的过程,锤炼自己的眼睛,找到这些玉器的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为鉴别玉器提供帮助。

(, 下载次数: 84)
我们将这个话题简单化,从线裁痕、片裁痕、实心钻痕、管钻(空心钻)痕、刮擦痕、打磨痕、砣痕等几方面揣摩红山工痕,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红山制玉工艺也是综合使用的,在一件玉器上存在多道工序,多种制玉手法并用的现象,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为了学习方便,分解了而已!
            


第一部分:线裁痕



        红山玉器馆藏品带线裁痕的不多,能够找到的就三件。“线裁”功法,主要用于玉器曲面开料和圆形玉器贯穿掏芯,可见的有瓦型器、箍型器(马蹄型器)等。因为线比较软,沾上泡水的解玉砂后,两手拉磨容易控制方向,加工出曲面的玉料,这是其他工具所不具备的。哪究竟先祖用的什么“线”来裁的呢?其实这不重要,很多教授用麻绳、兽皮做过实验,效果不错。重要的是通过观察线裁痕的曲线的自然分布和皮壳氧化特征,找到辨别真假线裁痕迹的方法。


(, 下载次数: 79)

(, 下载次数: 75)


第二部分   片裁(片切割)痕

  在很多馆藏玉器上能找到片裁痕迹,哪究竟是用什么“片”呢?是铜砣?我们不得而知了。但通过这些图品我们确实能感到片裁的工艺存在!甚至为片切割的工艺所惊奇。

           谈到片裁(片切割)首先必须提起牛河梁二ZM27
出土的这件勾云佩,该佩尺寸:长28.6厘米,宽9.5厘米,厚0.65厘米开料难度可见一斑,令人震撼!如果用砣具来切割,砣片的直径至少要在60厘米以上。

(, 下载次数: 87)

(, 下载次数: 82)


           这件黄玉的小佩,具专家们称是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年龄最大的,器型简洁,双面都未打磨抛光,片裁的典范。
(, 下载次数: 69)

发个台湾资料的片切割的示意图,大家欣赏!
(, 下载次数: 67)


东山嘴这件芯材的多面都有片切割的痕迹:

台湾故宫这件玉枭的背部,也是片切割的,切痕犹在!

这几把斧子,看刃部,不象磨制,象片切!

(, 下载次数: 81)

(, 下载次数: 76)


第三部分  管钻痕


     红山玉器上开孔大量使用管钻,管钻一般用于开孔,也用于雕刻,大多数是钻后敲断,所以管钻底沟虽然无法抛光,但是由于慢工加水湿解玉砂缓慢的转磨,形成了边钻边磨的工艺,钻底光滑无比,完工后钻芯被敲击而断,因此断面自然断裂痕迹明显。

(, 下载次数: 89)

管钻有两面对钻的,有单面钻的 。馆藏出土玉器中更找到的就这两个芯材了,都是牛二出土的,上图有明显的对面钻错台痕迹。
(, 下载次数: 85)


这件猪龙的中间孔也是对钻的。

(, 下载次数: 83)
   说到管钻,这件蝉中间的钻孔最绝,绝对的垂直。这类打孔在红山中很少见。    另外请大家把上面的蝉和下面的蝉比较一下,看看眼部的雕刻有什么不同?
      上面这只蝉中间孔用了管钻,可雕刻眼睛却使用了最古老的刮擦法,手工磨出了个眼睛形状;而下图蝉眼部的雕刻却巧妙的使用了管钻雕刻的技巧,先用管钻雕出了眼睛的轮廓,再打磨成型。



(, 下载次数: 79)
第四部分  实心钻痕迹
        实心钻主要用于打小孔之用,打法无怪乎:对钻、单面钻、斜钻(隧孔(象鼻孔)打法)。
      学术推测钻孔的方法如下:
      1、使用玛瑙、石核等硬度高的器物先拙个定位小眼,而后用木棒等专用实心钻沾解玉砂旋转钻孔,孔越深,木棒磨的越细,所以实心钻打出的孔,一般呈现外大里小形状。
     2、直接用玛瑙齿类刮削器、石核类工具把孔钻穿,再用砂岩棒等到孔内进行二次打磨,或多次修孔,这样玛瑙留下了较深的痕迹形成了有规律的等距钻痕。    我认为以上两种方法,都有道理。
    这件是典型的木棒软磨开孔,孔道摩擦柔润细腻
这几件都比较典型。


(, 下载次数: 72)


这件钻孔复杂,感觉实心钻与管钻同时使用了,先用实心钻磨出了一半的轮廓,又用管钻解决了通透问题。


这件玉器上两个孔的打法迥然不同。中间的孔感觉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搞开后再进行打磨修孔,小孔则是直接用玛瑙钻子钻的,孔直,双面对钻,没有外大里小的逐步摩擦的痕迹,很明显,工具非常坚硬。

(, 下载次数: 71)

(, 下载次数: 71)


很多璧孔好像都使用了实心钻、管钻、打磨等多道工序。

(, 下载次数: 90)
同样是故宫博物馆的馆藏品,猪龙的打孔这么规矩,太阳神的打孔则显得不规矩。


(, 下载次数: 84)

(, 下载次数: 68)

看看这两件,一个是蝈蝈,一件是蝗虫都是单面孔,小孔一面就感觉不舒服了。


(, 下载次数: 75)

(, 下载次数: 76)

这两件的打孔都是双面对钻的,看看感觉.


(, 下载次数: 77)

(, 下载次数: 66)

看看实心钻留下的钻痕。

(, 下载次数: 83)

(, 下载次数: 92)


这件三孔器打孔非常规矩。

(, 下载次数: 69)


这两粒扣子都是馆藏品,研究价值极高,片切割、管钻痕、实心钻痕都有了,可能是管钻的下角料重新利用。打孔的感觉像是螺丝杆一样,凌厉、迅捷、很舒服。




(, 下载次数: 69)


          第五部分   打磨痕

     红山玉器以软打磨细密著称,究竟用的什么打磨工具呢?有人说是用砂岩,先粗后细不断重复,有人说是用砣具,先粗砣再细砣,有人说是用兽皮。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特征找到感觉。
      要谈红山的打磨,必须先谈这件瓦型器,平地弧线起楞,打磨细腻,制作难度非常之大,震惊中外。我曾经无数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偶然一个机会让我看到了这件坠型玉器,解开了我心中的疙瘩。
     先用特别宽扁的砣具,粗砣出瓦沟型痕迹,再用进行抛磨。这件坠型器的砣痕如果并在一起,就是瓦沟型

(, 下载次数: 81)


看看台北故宫这件勾云的打磨,章法明显,丝丝细痕,方向性强,犹如磁铁吸住的铁粉一样,丝毫不乱,这绝不像手工的活,我相信这是手艺很高的老师傅使用旋转抛光的机器留下的痕迹。绝活!!!


(, 下载次数: 80)


继续体会打磨手法娴熟、顺序和方向感:




(, 下载次数: 71)

(, 下载次数: 88)

(, 下载次数: 77)



这件猪龙的前脸被打磨的非常精细,看不到一点雕刻的工痕,打磨可谓细致入微了。


(, 下载次数: 65)


第六部分    划刻痕



单纯采用划刻工艺的有,但不多,软料的玉器刮擦痕较多,划刻痕与砣痕交叉使用的也有。划刻工痕也非常有方向感,说明古老的制玉工艺手法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


兴隆洼和白音长汉这两件眼部都采用了纯划刻的方法,使得眼睛粗扑传神。






这件鸟龙的眼部和猪龙的嘴部的雕刻,都采用了划刻的原始工法。




(, 下载次数: 71)

(, 下载次数: 76)

(, 下载次数: 78)



第七部分   砣痕

        红山文化细腻凌厉的砣工,不逊色于春秋战汉。
     谈到砣痕,首先必须讨论建平这件猪龙。赞叹猪龙神奇细腻的功法时,突然想到了河南淅川下寺春秋那件佩,虽然时间相差几千年,地域相差几千里,但是却惊人的相似。



(, 下载次数: 75)

(, 下载次数: 79)

(, 下载次数: 82)

(, 下载次数: 79)

(, 下载次数: 77)

(, 下载次数: 85)












   发个故宫博物院玉人骑兽的细图,这件纹饰相当复杂的玉器上,同时运用了多种雕刻工法,兽的爪子明显是砣痕,兽的眼睛则采用了刮擦痕。    与这件战汉的玉器比照下,工法几乎差不多呀!



(, 下载次数: 77)

(, 下载次数: 85)


(, 下载次数: 79)



故宫博物院这条龙的下颚细图,明显的先砣后打磨
(, 下载次数: 83)



中华第一龙的鳍部明显的砣痕,猪龙脸部砣痕节奏明快。找了战汉的工痕对比下,砣痕无疑!


(, 下载次数: 88)

(, 下载次数: 86)

(, 下载次数: 79)





鲁美的这条龙下颚部分,凌厉的刀工,只能是砣子

(, 下载次数: 83)


牛河梁这个脸,工痕典型的圆形砣片切割线。两头尖中间宽,两头浅中间深。


(, 下载次数: 79)

这两件更是一眼的粗砣痕!



(, 下载次数: 87)

(, 下载次数: 70)

(, 下载次数: 83)

(, 下载次数: 90)






非常明显的砣痕 .



(, 下载次数: 86)

(, 下载次数: 85)


(, 下载次数: 78)



红山猪龙这见棱见角的砣刀痕好不逊色于商周!


(, 下载次数: 98)

(, 下载次数: 89)

(, 下载次数: 82)





即使打磨的再细致,也遮盖不住砣痕的锋利!




标准的细砣痕,沟槽顺畅,沟底滑亮。
(, 下载次数: 88)

(, 下载次数: 75)





最后用一龙一凤结束这个帖子。大家尽情感受砣痕的快感,感受红山文化的魅力!!!



(, 下载次数: 77)

(, 下载次数: 79)





作者: 紫玉宝祥    时间: 2014-6-18 11:42
欣赏学习,感谢上传分享!

作者: 佛手    时间: 2014-6-18 12:24
学习,谢谢!
作者: 佛手    时间: 2014-6-18 12:26
学习,谢谢!
作者: 阳安任    时间: 2014-6-18 13:17
学习,学习,学习!!

作者: 天涯藏客    时间: 2014-6-18 13:25

作者: 一鹗收藏    时间: 2014-6-18 13:43

好文章,听课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羅四海    时间: 2014-6-18 13:44
學習。謝分享!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6-18 13:46

片状器,若勾云佩者,
窃以为选料随形治器的可能性较大。
似不必一门心思地匡定砣机、圆锯等而之思路。
好文章,学受益。感谢分享!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6-18 13:50

选取的图片似均为馆藏品。若此,很有说服力!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者: 新欣    时间: 2014-6-18 15:19
学习受益,谢分享。
作者: 放牛    时间: 2014-6-18 15:39
谢谢分享
作者: 学神    时间: 2014-6-18 15:47
谢专家教诲!!!受益!!!对古玉加工,工艺有深刻理解!!!感恩!!!
作者: 赵中亮(问道)    时间: 2014-6-18 16:29
好帖,学习了。

作者: 石上天书    时间: 2014-6-18 16:46
学习、研究的好资料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36
紫玉宝祥 发表于 2014-6-18 11:42
欣赏学习,感谢上传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37
阳安任 发表于 2014-6-18 13:17
学习,学习,学习!!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38
一鹗收藏 发表于 2014-6-18 13:43
好文章,听课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38
羅四海 发表于 2014-6-18 13:44
學習。謝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39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6-18 13:46
片状器,若勾云佩者,
窃以为选料随形治器的可能性较大。
似不必一门心思地匡定砣机、圆锯等而之 ...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0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6-18 13:50
选取的图片似均为馆藏品。若此,很有说服力!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1
佛手 发表于 2014-6-18 12:24
学习,谢谢!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2
天涯藏客 发表于 2014-6-18 13:25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3
新欣 发表于 2014-6-18 15:19
学习受益,谢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4
学神 发表于 2014-6-18 15:47
谢专家教诲!!!受益!!!对古玉加工,工艺有深刻理解!!!感恩!!! ...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4
赵中亮(问道) 发表于 2014-6-18 16:29
好帖,学习了。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5
石上天书 发表于 2014-6-18 16:46
学习、研究的好资料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7
放牛 发表于 2014-6-18 15:39
谢谢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8 17:48
本主题由 任南 于 4 小时前 设置高亮
谢老师关注

作者: 红山玉石    时间: 2014-6-18 18:55

作者: 草根收藏    时间: 2014-6-18 20:05
好帖!学习了!感谢分享!
作者: 红山扶犁    时间: 2014-6-18 20:26
好教材,谢谢上传分享。
作者: 美石    时间: 2014-6-18 21:55
受益非浅!谢谢版主!
作者: 泉城人家    时间: 2014-6-19 00:00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09:27
红山部落 发表于 2014-6-18 18:55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09:27
草根的收藏 发表于 2014-6-18 20:05
好帖!学习了!感谢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09:28
红山扶犁 发表于 2014-6-18 20:26
好教材,谢谢上传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09:29
美石 发表于 2014-6-18 21:55
受益非浅!谢谢版主!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09:30
泉城人家 发表于 2014-6-19 00:00


作者: 八喜    时间: 2014-6-19 10:58
好资料,学习。谢谢山兄分享.....
作者: 阿力的收藏    时间: 2014-6-19 12:57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13:47
八喜 发表于 2014-6-19 10:58
好资料,学习。谢谢山兄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13:48
阿力的收藏 发表于 2014-6-19 12:57


作者: 学神    时间: 2014-6-19 13:50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18 17:44

谢谢专家!!!悟到得是一种神态!!!工痕是识别古玉重要依据!!!!感恩!!!!

作者: 八喜    时间: 2014-6-19 13:59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19 13:47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15:59
学神 发表于 2014-6-19 13:50
谢谢专家!!!悟到得是一种神态!!!工痕是识别古玉重要依据!!!!感恩!!!!:yoci ...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16:00
八喜 发表于 2014-6-19 13:59


作者: 黄志先    时间: 2014-6-19 22:00
感谢上传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19 23:49
黄志先 发表于 2014-6-19 22:00
感谢上传分享


作者: 草根收藏    时间: 2014-6-20 10:44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19 09:27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0 13:06
草根的收藏 发表于 2014-6-20 10:44

有人说古玉放大多少倍,假的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这是不对的,说这样话的人根本不懂古玉,更不懂红山玉器。

有人说红山真伪就是找毛病,发现一处不对立即枪毙,老朽不赞成这种观点。其实看任何古物都应该综合看,觉得有问题的地方,要退回当时的角度看是不是合理的,比如红山出现的砣痕老朽认为就大有商榷。如果综合看都没有问题,只有一点有疑问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上古之世,神民混杂,家家有巫,人人能祝,故玉、石皆有,精、粗兼具。直至颛顼世,始绝地天通,使民神不杂,政教惟一,此则玉愈精而工愈神,玉器时代,观止于斯也。然而现在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增值投资,如何容易出手,张口闭口大开门傻开门,眼光只盯着外行都能看懂的东西。买卖之人,眼力能看五十而顾三十,久之眼力必为之所限;收藏之人,眼力能看五十而望八十,是以水平必为之精进。故买卖者所进之物皆为开门,收藏者所藏多为精尖,此买卖、收藏之异也。

[他山之石;与君共勉]
作者: 草根收藏    时间: 2014-6-20 13:22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20 13:06
有人说古玉放大多少倍,假的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这是不对的,说这样话的人根本不懂古玉,更不懂红山玉器。 ...

受益扉浅!学习了!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0 13:39
草根的收藏 发表于 2014-6-20 13:22
受益扉浅!学习了!

**已满;
作者: 草根收藏    时间: 2014-6-20 13:50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20 13:39
**已满;



作者: 美石    时间: 2014-6-20 17:00
难得好资料,受益匪浅!十分感谢楼主!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6-20 18:51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18 17:47


再学习。悉心观摩并感悟古玉器的净熟裂沁孔。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0 19:04
美石 发表于 2014-6-20 17:00
难得好资料,受益匪浅!十分感谢楼主!


谢美石兄关注;共同学习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0 19:07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6-20 18:51
再学习。悉心观摩并感悟古玉器的净熟裂沁孔。


问候三版吉祥;谢谢您的详实解析

作者: 轻风拂荷    时间: 2014-6-20 23:20
遇得好教材 学的好开心具有说服力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1 09:48
轻风拂荷 发表于 2014-6-20 23:20
遇得好教材 学的好开心具有说服力


久未见兄;挺忙的;问候老兄夏安

作者: 轻风拂荷    时间: 2014-6-21 13:48
问候夏安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2 08:07
轻风拂荷 发表于 2014-6-21 13:48
问候夏安


作者: 三羽广人    时间: 2014-6-22 20:36
受益匪浅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3 07:59
三羽广人 发表于 2014-6-22 20:36
受益匪浅

谢兄关注
作者: huangsx    时间: 2014-6-24 15:32
好教材,谢谢上传分享。
作者: 红山飞蝠    时间: 2014-6-24 17:09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6-24 18:22

【学习与欣赏】断桥沁?
   断沁了?非也。
   沁者,实为古玉器自身纹理顺势受沁及埋藏方位等诸多因素使然。
   即使中有穿孔隔绝,亦会顺势受沁。
   换言之:沁有门,走文理。
   我们仔细观摩:黑沁自然完整,并无断头。


   ----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作者: 寻古玉符号人    时间: 2014-6-24 18:54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4 21:03
huangsx 发表于 2014-6-24 15:32
好教材,谢谢上传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4 21:06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6-24 18:22
【学习与欣赏】断桥沁?
   断沁了?非也。
   沁者,实为古玉器自身纹理顺势受沁及埋藏方位等诸 ...


【学习与欣赏】断桥沁?
   断沁了?非也。
   沁者,实为古玉器自身纹理顺势受沁及埋藏方位等诸多因素使然。
   即使中有穿孔隔绝,亦会顺势受沁。
   换言之:沁有门,走文理。
   我们仔细观摩:黑沁自然完整,并无断头。


   ----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谢三版详解;清凉1夏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4 21:08
红山飞蝠 发表于 2014-6-24 17:09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4 21:10
寻古玉符号人 发表于 2014-6-24 18:54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6-24 21:19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24 21:06
谢三版详解;清凉1夏

八方来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任网气度。
(, 下载次数: 16)


作者: 愚石苍水    时间: 2014-6-25 12:11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5 14:24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6-24 21:19
八方来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任网气度。






横批;[[[来者不拒]]]

一叶一世界;
一玉一乾坤;
任氏十二法;
辩古再通今。。。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5 14:27
愚石苍水 发表于 2014-6-25 12:11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6-25 18:01
本帖最后由 三肖居 于 2014-6-25 18:04 编辑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25 14:24
横批;[[[来者不拒]]]

一叶一世界;



一叶一世界;
一玉一乾坤;
任氏十二法;
辩古再通今。

欢迎来宾,拒绝赝品。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5 19:17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6-25 18:01
一叶一世界;
一玉一乾坤;
任氏十二法;


欢迎来宾,拒绝赝品。实事求是;真心探讨。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6-25 19:30

看点:净熟质感跟穿孔的边缘。蚀坑,受沁之门。然而辩证地看:好玉沁轻。文章好,片片好。再欣赏,谢分享!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6-25 19:34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6-25 19:30
看点:净熟质感跟穿孔的边缘。蚀坑,受沁之门。然而辩证地看:好玉沁轻。文章好,片片好。再欣赏 ...

三版晚上好
作者: 玉缘龙    时间: 2014-7-8 22:37
欣赏 学习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8-12 13:18
玉缘龙 发表于 2014-7-8 22:37
欣赏 学习

(, 下载次数: 11)
作者: 彩墨铸山    时间: 2014-8-12 18:14
(, 下载次数: 11)
作者: 探灬悟灬缘    时间: 2014-9-30 07:47
学习受益
作者: 笨男人    时间: 2014-9-30 12:01
学习了!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10-1 18:15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18 17:39


馆藏出土器。这样的对穿孔,中间儿还留一圈儿棱:“元芳,你怎么看?”


作者: 探灬悟灬缘    时间: 2014-10-14 00:38
学习
作者: 无谓    时间: 2014-10-14 10:41
学习受益!谢分析指导

作者: 才洪    时间: 2014-10-18 11:48
馆藏实例,体会至深,值得学习研究。楼主辛苦。
作者: 三肖居    时间: 2014-10-18 21:30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18 17:43


【一孔之见】这件玉器穿孔的螺旋纹粗细不匀深浅不一且做工连贯一气呵成。此现象似有共性。由此我们联想到:若发现玉器穿孔是用细钻头等距反复推拉镗大孔,必定会留下仿品伪作的马脚。

作者: 芸馨    时间: 2015-8-7 23:30
欣赏美藏
作者: 芸馨    时间: 2015-8-22 07:02
跟贴学习
作者: 游振东    时间: 2015-8-23 12:15
绝对是好贴子,对于我们了解红山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原来一直弄不懂砣工是什么,现在知道了

作者: 钦弓    时间: 2016-5-24 10:42
学习受益,谢分享。
作者: 三晋愚公    时间: 2016-5-24 23:48
谢谢版主
作者: 魅力美玉    时间: 2016-5-30 20:28
彩墨铸山 发表于 2014-6-20 13:06
有人说古玉放大多少倍,假的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这是不对的,说这样话的人根本不懂古玉,更不懂红山玉器。 ...

非常好的文章,学习有益。万分感谢。
作者: 冯鸣    时间: 2017-3-12 02:26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