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标题: 铜镜收藏市场攻略: 紧盯海兽葡萄镜 [打印本页]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06
标题: 铜镜收藏市场攻略: 紧盯海兽葡萄镜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3-8 13:04 编辑

(, 下载次数: 50) (, 下载次数: 74) (, 下载次数: 59) (, 下载次数: 65) (, 下载次数: 56) (, 下载次数: 65)
日本正仓院珍藏中国唐代方形海兽葡萄镜
该镜现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南仓,方形,边长17.1厘米、镜重1945克。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12

(, 下载次数: 54)
2012年6月从800万起拍,以1495万成交的“海兽葡萄镜”,直径达到21.3厘米、重达1425.1克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19

铜镜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它有着四千年的实用史,精美的纹饰和铸造工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冶金工艺的最高水平。

铜镜近期拍卖情况:

(一)2010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

1.唐代“海兽葡萄镜”以341.6万元的价格创唐镜拍卖新纪录。

2.“练形神治”瑞兽团花镜以324.8万元成交。

(二)2011年中嘉春季拍卖会

1.“明逾满月”以987万元成交。

2.“仙骑纹菱花镜”以874万元成交。

(三)北京保利铜镜专场拍卖会

“四乳神兽镜”以908.5万元成交。

目前,铜镜精品的价格继续上涨,中、低档的铜镜也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年代,纹饰,品格等条件完好的铜镜备受藏家追捧。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21

(, 下载次数: 60)

(, 下载次数: 62) (, 下载次数: 59) (, 下载次数: 61)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古镜的代表作。


直径20厘米,厚1.8厘米,圆形,伏兽钮。


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图纹生动,浮雕线条流畅,繁缛富丽,体现出大唐文化的全面繁荣。品相完美,在伏兽钮的周围,雕有六只海兽,姿态各异,围绕镜钮,并在葡萄叶蔓中穿梭嬉戏,海兽的雕刻细腻,技法尽致。尤其是海兽的腿部,爪子,尾巴鬃毛等细部刻画纤毫不遗,外围有众多神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收翼静卧,有的伸颈觅食,有的蓄势待飞,还有彩蝶飞梭其间,寓静于动,寓动亦静,惟妙惟肖,整个画面有几种毫无关联的动植物聚于一镜,体现和谐自然,给人以匪夷所思的感觉。而且将海兽与神鸟进行了鎏金处理,更增加了其感染力,堪称精美绝伦,不可多得之精品。瑞兽葡萄镜流行于盛唐的武则天、唐中宗时期,葡萄、狮子由西域传入,这种纹饰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24

网上图片资料
(, 下载次数: 67) (, 下载次数: 59) (, 下载次数: 60) (, 下载次数: 62)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25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3-8 01:28 编辑

铜镜市场攻略: 紧盯海兽葡萄镜
和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在书画市场中所具有的高端地位和恒定价值一样,在铜镜拍卖市场上,汉唐铜镜也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但上拍数量多于其他各代,而且成交价格较高,并一直呈上涨的趋势。而广为人知的唐代海兽葡萄镜,则是当今铜镜市场中最受追捧的主力品种。为何海兽葡萄镜能够在拍卖场上取得如此佳绩?收藏投资者又应当如何鉴别真伪判断价值?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青铜器鉴定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霍海峻先生。
海兽葡萄镜领涨铜镜市场
翻看近年来的拍卖成交记录可见,在目前铜镜拍卖成交价格普遍不高的状况下,(2009年秋拍中国嘉德铜镜专场中,占总数80%的铜镜以不足2万元的价格成交。)海兽葡萄镜的价格高于目前铜镜成交价格的平均水平,在已成交的200多面海兽葡萄镜中,有84面以高于两万元的价格成交。几乎占到的总数的一半。同时更有8面铜镜以40万元以上的高价成交,其中崇源国际在2007年以92万元成交的唐代瑞兽葡萄镜位居首位。
霍海峻介绍,与在拍卖市场上的大掀波澜不同,目前在一级市场上,海兽葡萄镜的价格与其他类型铜镜的价格相差并不大,处于同一量级,四五万元就能买到一面尺寸规整、品相上乘的铜镜,绝大多数的普品仅在万元左右。可见,步入拍卖市场的海兽葡萄镜在人们的追捧下,已然跑赢了铜镜拍卖市场的大盘,成为能够带来超额市场收益的“绩优股”。
海兽之名不准确
和许多人一样,本刊记者在初见海兽葡萄镜时,除了被它耀人眼目的光泽和精湛的做工所吸引,更被镜子上的纹饰所迷惑,看似毫无关联的海兽和葡萄为何会被装饰在一面铜镜上,这之中隐含了怎样的秘密,蕴含着古人怎样的诉求?
霍海峻介绍,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纹饰图案充满神秘色彩的它,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多谜之镜”。通过近些年的研究,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唐代之所以将这海兽和葡萄置于一处,是因为二者都是海外引进之物,当时的人对它们普遍持有喜好敬畏的心理。以海兽来说,它头似狐狸,身似骏马,似狮非狮,似虎非虎,据推断这样的形象应当是当时的工匠依据外国进贡的猛兽演化而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当国家昌盛,万民敬仰之际,才会有外邦进献珍禽异兽的事情,例如在汉代,西域小国就曾向当时的汉帝国进献过狮子等野兽。而且,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这些野兽的出现往往被看做四海升平,国富民强的先兆,是祥瑞至极的好事,因此连带着这些野兽也在被工匠们加以外形改造后,冠以了瑞兽的名号。霍海峻说,海兽葡萄镜的叫法并不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这类铜镜的正确称呼应当是瑞兽葡萄镜。
将祥瑞的海兽巧妙地置于枝蔓弯转的葡萄之中,在营造和谐气氛的同时,也寄托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海兽寓意祥瑞的出现,以颗粒众多的葡萄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更以贯穿二者之间的长长枝蔓表达对长寿的向往。蕴含如此深厚内涵的瑞兽葡萄镜,自然会被人们珍视至今,价值高涨理由充分。
磨镜药令唐镜银光夺目
通观位于成交价格前十位的海兽葡萄镜,不难为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熠熠生辉的光泽所折服。特别是排位第三,以69.8万元在中国嘉德成交的那面海兽葡萄镜,内区六兽环钮排列,姿态各异,生动活泼,间以葡萄叶蔓,外区瑞兽、禽鸟掩映在葡萄枝蔓叶实之中,瑞兽刻划清晰细腻,造型饱满硕大,高浮雕工艺精湛细致,冶炼铸作至善至美,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为何在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
霍海峻介绍说,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唐镜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呆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特别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唐代发展并完善了水银沁地铜镜的制作工艺,使今人欣赏到这一风格独特的铜镜。
在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考工记》中,记载了关于铜镜制作,及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在这里“金”指的是铜,“鉴”指的是铜镜,“燧”指的是能够聚光取火的镜子。所谓的金锡半不是说铜和两者各半,而是说锡占铜的一半,约占整个合金的25%。据了解,在隋唐以前,都是以这样的配比制作铜镜所需要的合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工匠们开始在合金中加入另外一种金属。
霍海峻说,虽然锡的存在能够提升铜镜的白度和亮度,但过多的锡含量却会让铜镜的硬度提高,脆性加强,容易断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代工匠开始在铜锡合金中加入铅的成分,使唐代的铜镜的合金配方由二元改为三元,大体上锡占24-25%,铅占5-6%,铜占70%。由于铅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够增加铜镜的韧性,因此唐代铜镜在保持原有白度、亮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坚固性,更便于长久使用。
但仅是这样并不能制作出被称为水银沁地的光亮铜镜。霍海峻说,在利用模范制作出铜镜的毛坯后,工匠们还会进行相应的机械加工。

首先他们会对铜镜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尽量平滑,然后用由水银和锡融和而成的,被称为“锡汞齐”的磨镜药,涂抹在镜子的表面,再经过研磨,使镜子的表面附着水银的成分,且更为细化,光亮白洁,至此一面铜镜水银沁地的铜镜才算制作完成。

    只看锈迹即可鉴真

    对于收藏投资者而言,如何鉴识藏品的真伪和确切价值,无疑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依据多年的鉴定经验,霍海峻介绍说,虽然目前上市场上的伪作铜镜为数不少,但并不难以识别,特别是水银沁地的唐代海兽葡萄镜,仅通过对锈迹进行鉴定,就能看出真伪。

霍海峻说,古代的合金工艺水平不高,各金属间的相互融和并不充分。同时,由于锡的熔点低于铜,在毛坯凝固成形的过程中,会晚于铜凝固,这导致铜镜表面的含锡量要高于内部。因此在传世铜镜的表面,铜和锡是分布不均的。因此传世铜镜表面的腐蚀程度是不一样的,锈迹自然分布,呈云彩状。而现在一般用电磁炉熔炼合金,锈迹大都用化学的方法生成,要么一片黑,要么一片绿,不如真品上的锈自然,而且是浮在表面,不是由金属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面对拍卖市场上为数众多的海兽葡萄镜,投资收藏者应当判断价值,以合理的价格购藏?

霍海峻说,唐镜可分为官作和私作两大类,具体说到海兽葡萄镜,官方制作的尺寸规整,形制较大,绝大多数直径在16.8厘米左右。而且官作海兽葡萄镜上的纹饰大多采用高浮雕工艺,形象逼真,分毫尽现。很显然这类铜镜的价值要比较高。

    在海兽葡萄镜的断代上,霍海峻说,唐代初期的铜镜,内区装饰海兽,外区装饰葡萄,二者是分开的,并且在外沿处有三角形的齿状纹饰,镜钮制作成海兽爬伏状。在这之后,海兽和葡萄开始融合在一起,镜钮被制作成球状。在唐中期,有海兽和葡萄同在内区,外区装饰流云等辅助纹饰的铜镜,也有内区装饰大个头海兽,外区装饰小个头海兽的铜镜。在唐晚期,花鸟等辅助纹饰开始出现在了海兽葡萄镜上。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44

(, 下载次数: 57) (, 下载次数: 57) (, 下载次数: 60) (, 下载次数: 60) (, 下载次数: 56) (, 下载次数: 52) (, 下载次数: 54) (, 下载次数: 59) (, 下载次数: 70)


冯毅:铜镜之中无杂质
冯毅认为锈是影响审美的;这与国内专家提出的青铜镜鉴定要点“范线、垫片,红斑绿锈,闻味道、听声音”完全相悖。在铜镜的铸造工艺中,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尤其必须通过冶炼把铜内的杂质提炼得干干净净,所以精铜的价值古时超越黄金。
  踏进冯毅的家门,迎面墙上便是形状纹样迥然不同的各式青铜镜拓片。纹饰如丝却又彰显力度与层次的是战国铜镜、雄奇与秀丽相融合的是两汉铜镜、圆雕与高浮雕达到了极致的是隋唐铜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在香港从日本收藏家千石唯司手中以3500万元购回的一面唐代海兽葡萄镜。这面铜镜是唐朝皇帝送给日本天皇的礼品,一个方形和一个圆形,象征天圆地方。当年由于海路不发达,路途遥远,礼物送至日本时,时任日本天皇已过世,由他儿子收纳。后供于奈良东大寺,这面铜镜故而很少生锈,品相完好。
  冯毅喜好铜镜,然而他收藏之初却与铜镜没什么关系——他曾收藏过邮票、钱币,后在邮币行情一路高涨时才转而收藏青铜镜。
  冯毅“文革”期间买邮票时,曾留心收藏了几十张《全国山河一片红》和几张《无产阶级全面胜利万岁》,猴票也有一百多版。在赏玩的过程中,冯毅发现这些东西不知不觉涨价了,于是他就想:如何钱花得少,玩得东西更好呢?后来,他发现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青铜器才是最顶尖的艺术品。
  上世纪80年代初,冯毅就花了一万元购买了一面汉代铜镜,这是一位老资本家拿出来卖的(当时冯毅就住在上海市南京路朵云轩旁边,那个年代他每月工资才39元)!当时周围所有人都断定这面铜镜是赝品,理由就是汉代的东西怎么没生锈?因为很多博物馆保存展示的青铜镜大多锈迹斑斑,但冯毅就喜欢逆向思维:这面铜镜工艺能做得这么好,而且不生锈,他就坚持认为是真品。所以,从1980年代初开始,只要古玩城有商贩说是假货,他就要求只要再找到类似的没锈的青铜镜,还会以同样的价格继续收购。结果20年过去了,一直没人找到过类似的青铜镜。
  现在冯毅选购青铜镜的收藏标准首先就是不生锈,他认为锈是影响审美的;这与国内专家提出的青铜镜鉴定要点“范线、垫片,红斑绿锈,闻味道、听声音”完全相悖。冯毅通过不断地学习,自己悟出从铸造工艺上辨别铜镜的真假:就像缝纫机和手工做出来的衣服完全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的道理类似,真假的关键就在于青铜镜的范铸法工艺在明朝时为石蜡法所取代,但新的技术虽能仿制形状和样式,却因制造方法不同,一直无法还原古人铸镜的工艺美感。由于唐以前的铸镜没有文字记载,而宋代的记录是《天工开物》,之前都是神传。所以,他认为青铜铸造工艺是无法替代的。以前人都认为铜镜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但冯毅认为所有的艺术品都来源于生活用品,增强了美感之后才变成艺术品。而青铜铸造工艺通过铜镜的制作推向了顶峰,使得青铜制造工艺达到极致。
  在以万元购入第一面汉代铜镜的20年后,冯毅在古玩城无意中发现一面青铜镜与之很像,而开价才两三万元。冯毅一盘算:与1980年代相比,等于跌价了!冯毅当时就强烈意识到:青铜镜依然还是一个无人发现的金矿!他到处跟朋友说去买铜镜,结果朋友们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且都不购买。于是,冯毅就自己挑着买。
  作为收藏家,冯毅认为收藏首先就要百分百懂真假,第二懂审美。工艺精致,造型线条生动流畅、灵动,带有动感,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说明是好东西。绘画功底好才会造型好。从构思绘图、造型雕刻、铜料配比、冶炼火候、泥范浇铸等,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只要任何一道工序出现极小瑕疵都会被淘汰。只有尽善尽美地完成制镜的每个步骤才不至于前功尽弃。所以好东西留下来很少,按照冯毅的眼光,存世真正好的、质优的青铜镜也就两三百个。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这件艺术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他认为,古代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当时都在研制铜镜,但技术一直无法突破,所以才会佩服我们中国的铸镜工艺。“凡事都是自己不会做、做不过人家,才会佩服人家。”所以冯毅认为铜镜最值得买,而且比一切现在买卖的艺术品都便宜。于是,他把当年的邮票和钱币渐渐卖出便转到选购青铜镜上——那些卖出的东西放在今天虽然都是天文数字,论投资价值,或许会有人认为冯毅做了错误的收藏选择,但冯毅自己不这样看,他现在依然故我。
  对于国外的艺术博览会他也一直关注,前几年他在法国枫丹白露行宫里看到早年被抢的6万多件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如此规模的艺术品,每年接受数百万游客的欣赏,让人觉得优秀的艺术品应该让全人类得到美的享受。冯毅目前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青铜镜博物馆,他说:“如果国家重视的话,我愿意捐献。”
  在铜镜的铸造工艺中,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尤其必须通过冶炼把铜内的杂质提炼得干干净净,所以精铜的价值古时超越黄金。和青铜镜一样,爱铜镜的人,或许亦心无杂质。
  Q&A
  收藏十问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是我从日本藏家手中花3500万元买的唐代海兽葡萄镜。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1966年买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小时候喜欢邮票开始。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收藏艺术品必须要了解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国外的拍卖行、古玩商和古董博览会。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令我满意的只有五十件藏品。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是收藏家。
  Q: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我的愿望是想建一个中国铜镜博物馆,国家重视的话,我愿意捐献。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最大乐趣就是中国有那么好的东西,我觉得祖先很有智慧,作为中国人觉得很值得骄傲。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我经常遇到赝品,但一目了然。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8 01:49

浅析唐代海兽葡萄镜的辨伪与铜镜鉴定
摘 要:“海兽葡萄镜”因其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从宋代以后历代仿海兽葡萄镜渐多,所以对仿海兽葡萄镜的辨伪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从铜质、纹饰、钮、缘等几方面入手,再引申至铜镜鉴定的操作程序
关键词:海兽葡萄镜;辨伪;铜镜鉴定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铜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最早的铜镜发现于齐家文化的墓葬中已是学界定识,此期铜镜形小,表面粗糙,背面有简单的阳线三角纹。从其诞生绵延一直发展到清代约四千年的历史。齐家文化之后到春秋以前很长一段的历史时期,铜镜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宗教用器,春秋中期后普及到实用,用其鉴容,称其为“鉴”。其后经千余年的历史和演变,进入到唐,铜镜的制作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铜镜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首先,质地上在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使唐镜显得银亮,既美观又实用; 形制上,突破传统圆形镜形,创造出现各种花式镜,如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镜形,并且起始创造了有柄手镜;纹饰上,以写实的风格,用浮雕工艺手法表现瑞兽、龙凤、禽鸟、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内容,已成为铜镜装饰花纹的主要题材。其中,隋唐之际典型的瑞兽铭带镜、海兽葡萄镜以及一些特种工艺镜,其纹饰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整体风格之富丽堂皇,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本文结合较为多见的唐代海兽葡萄镜的辨伪及铜镜鉴定略作阐述。
一.关于海兽葡萄镜:
      “海兽葡萄镜”是中国古代的制镜工艺进入唐代鼎盛时期的作品。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板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其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极为精细。既有艺术魅力,又有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飞禽走兽、植物花卉纹饰是这个时期铜镜装饰的主要题材。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海兽葡萄镜”之名出自清代梁诗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鉴》,这个叫法已为现代学者广泛接受。另一常用叫法为“海马葡萄镜”,出自宋代徽宗敕撰,王黼编纂的《宣和博古图》。建国之后,逐渐通称为“海兽葡萄镜”。另外,亦有“葡萄瑞兽镜”、“葡萄海兽镜”、“葡萄天马镜”、“葡萄鸾兽镜”、“瑞兽葡萄镜”等称法。
      “海马”、“海兽”的称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释,至今仍未有统一的说法。早年德国有学者认为“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植物Haoma,东传后错变为“海马”。还有学者认为“海马”即海外的马。有学者根据《隋书•吐谷浑传》中关于中国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骢”认为“海马”便是“青海之马”的简称。显然,这只是人们的种种推测。至清代人们注意到铜镜上的兽“似马非马”,称之为“海兽”。
      关于兽与葡萄的组合,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古代的波斯或希腊罗马。其实,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我国就开始了葡萄的种植。在当时的丝织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纹饰。唐代的繁荣发展,在铜镜上饰葡萄纹饰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瑞兽纹饰在中国也早有传统,六朝、隋、初唐的铜镜上极为盛行。唐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古代的艺术家、工匠们很容易在制镜时将传统的中西艺术风格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纹样。这一点也是希腊、罗马、波斯等艺术风格的禽兽葡萄纹有别于我国瑞兽葡萄镜纹饰的原因所在。
      依据隋唐考古资料,海兽葡萄镜流行于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时期最为盛行。形制以圆形为多,少量呈方形,菱花形。主题纹饰由四五个瑞兽和葡萄蔓枝叶实组成。多兽钮,主题纹饰大多以一周凸棱相隔分内外二区,内区由瑞兽禽鸟和葡萄枝蔓组成,瑞兽数目多少不一,有的枝蔓延伸至界圈顶端或是外圈,且由于采用浮雕的技法,画面高低起伏,主体感极强。整个镜面,纹饰清晰,显得浑厚敦实,给人以富丽之感,和整个唐代艺术文化崇尚丰满华丽的风格是一致的。
二.海兽葡萄镜的辨伪:
      不同的时代 ,铜镜具有不同的特点,都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习俗的影响。真镜如此,仿镜亦然。仿镜虽具真镜特点,但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必然或多或少地显露出仿镜所处时代的某些特征。说到辨伪就是一个断真识假的过程,我认为海兽葡萄镜的辨伪主要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铜质。海兽葡萄镜的仿制自宋代开始,不同时代的仿唐代海兽葡萄镜铜合金的配料比例不同,因此铜镜外表的呈色各有差异,也必然影响到铜镜的优劣。由于宋以后是我国铜镜合金成分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含锡量明显地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而从铜色上看,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则黄中发红,而金仿镜一般比宋仿镜铜质略泛黄,到明清宫廷时仿镜虽然是黄铜质的,但明仿镜黄中闪白,清仿镜为黄铜色。不同时代铜质的不同呈色,仅从肉眼便可辨别;而铜镜外表的色泽,如水银沁,反出来的是白色的,并不是完全的特别的白,还有很多包浆,有些旧的地方,还有一些锈色;另外,从铜的质地看,宋仿镜质地不如汉唐镜,质较软,胎体薄,易变形。
      (二)看纹饰。战国至隋唐的古铜镜制作一范一镜,铸纹花式虽繁缛,但纹道凸起犀利,棱角清晰。后仿铜镜多从古铜镜上翻模后再翻出若干蜡型,两次翻型,纹饰没了棱角,纤细处模糊一团,纹道无棱利之感、出现双道并连等现象。所以宋金仿镜铜质粗糙,纹饰模糊,线条粗放,显得板滞。明清仿镜纹饰远不如汉唐精致,也不如宋镜,这与明清仿镜含锡量大大减少,含锌量大幅度增加有关。当然明清仿镜也有很好的。
      (三)看镜钮。看镜钮断时代,一方面看钮形与镜纹时代是否相符,历代镜纹有所不同,钮座形式与镜钮都有所变化。汉镜钮基本都为圆钮,钮体较小。圆钮座或连珠纹、柿蒂钮座等。隋唐时多为素圆钮,少量兽钮,钮低而大,给人浑厚、凝重之感;宋仿多为平顶小钮,金代镜钮常见圆钮,钮顶为平面;元代为圆钮,钮座以圆形和花瓣形多见;明清时出现平顶银锭钮,且钮顶平、面积比宋元仿镜大得多,还多在平顶上铸出铭文。
      (四)看镜缘。春秋战国时期镜缘较简单,多是细窄的素卷缘,也有少数素平缘的;汉镜缘宽平,缘逐渐呈斜坡状;初唐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也见素缘;金代镜缘素缘略宽,有的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铭,并有画押;元代素缘,缘较宽厚;明清仿镜镜缘直齐、棱角分明。镜型纹饰时代与镜缘不符的要打个问号,再从其他角度鉴别。              
      我们在面对一面铜镜时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细致观察就可以的,还要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操作程序,尽量使我们的鉴定做到细致观察、仔细推敲、认真分析才能做到辨真识伪,这就要遵循一看、二上手、三听、四嗅、五想的具体操作程序,分别详述如下。
三.铜镜鉴定中的操作程序:
      (一)看。首先,要看铜镜的总体感觉。假镜子不用上手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收藏界有句话叫“开门见山”,其相反的感觉就是“不开门难以见山”;其次,是看锈。一件铜镜入土数千几百年,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所以从锈色判定是关键的一步;三要看工艺。铸造工艺,不同时期特点也各不相同,都会在铜镜原始铸造面上留下非常清楚的铸造工艺特征。四要看铜质。战国汉唐以高锡青铜铸造。质地硬脆,银光荧荧,易破碎。唐以后使用高铅铜铸造,铜色红、黄,铜质软韧,这就是汉唐多烂镜,而宋金少有烂镜的原因。
      (二)上手。1 掂。制假工艺不能完全以假乱真的一个大难题就是重量。古铜镜埋入地下上千数百年,因化学反应,其铜质疏松,重量变轻,新仿者难以达到这种水平。2摸。铜镜作伪的重要步骤是作伪锈,很多伪锈都是用各种胶水调和颜料涂抹上去的,强度是个大问题,所有能用手抹掉的锈,极有可能是作伪的。3 刮。某些伪锈有相当的强度,光凭手摸不行,可用刀轻轻刮削,伪锈就更容易识破。
      (三)听 经过千百年后,铜镜质地疏松,声音暗哑发闷;新仿则质地细密,火气未褪,声音洪亮如锣。二者差别极大,听声也是判定铜镜真赝的有效方法。
      (四)嗅 闻铜镜的气味。伪镜做防伪处理离不开化学原料,以鼻嗅之则有化学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之气。还可以取铜锈一块,以火烧之,假锈便会燃烧,产生带有强烈的化工味道浓烟,真锈则无 。
      (五)想 在以上鉴定过程中使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逻辑判断。要把握一个“穷尽”的原则。即把平时脑子里所储存的相关知识尽数调出,倾其所有,保证万无一失。
      综上,通过对唐代海兽葡萄镜的辨伪,对历代仿海兽葡萄镜特点进行一次简单、粗浅的梳理,也是一次对中国古代铜镜真伪辨析过程的一个知识信息累积和使用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鉴定时平时知识的积累与实际工作中的多看(书、资料、实物),多想,多对比,多请教,多总结的重要性。在日常鉴定中面对一面具体的铜镜时或是别的器物时需要辨别真伪的时候,要调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信息,能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的素质能力。这个过程必须经过长年的学习实践和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并遵循一看、二上手、三听、四嗅、五想的几个基本环节,运用综合知识以判定真伪并得出结论。



作者: 古玩369    时间: 2014-3-8 12:49
高等级
作者: 李勇    时间: 2014-3-8 14:28
欣赏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村里人943    时间: 2014-3-8 14:52

谢谢分享。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9 13:01
李勇 发表于 2014-3-8 14:28
欣赏学习,谢谢分享


铜镜收藏:冷门中的冷门
  铜镜虽然隶属被坊间和各大博物馆趋之若鹜的青铜器,然而其历史、艺术及收藏价值却迟迟未被世人洞明,不少人对铜镜收藏还相当陌生。记者昨日采访了深圳市收藏协会会长、铜镜收藏家杨传耕,他认为,铜镜收藏一直是冷门中的冷门,而近几年,进入铜镜收藏行列中的藏家越来越多,其真正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目前的拍卖价格,“东西本来就少,精品更少,现在正是‘捡漏’的大好时机,升值空间是很大的。”杨传耕说。   民间收藏可与官方相媲美
  多年来,杨传耕流连于国内各大铜镜展和知名博物馆的铜镜专馆,他认为,如今的民间铜镜收藏可与博物馆藏品相媲美,而这样的收藏格局实属罕见。究其原因,杨传耕说:“上个世纪90年代前的铜镜收藏是‘冷门中的冷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很‘小众’的,人们普遍误解铜镜仅仅是古代梳妆用的器具。不单不入收藏家的法眼,连民间也‘看不起’铜镜,更不消说博物馆收藏了。于是导致大量铜镜流入民间甚至是海外,被私人所收藏。”
  杨传耕介绍,铜镜制造是青铜制造工艺里最为精华的部分。青铜制造工艺是通过铜镜的制作推向顶峰。杨传耕说:“博物馆的优质青铜器藏品多为大型青铜器,像铜镜这样的小型青铜器佼佼者少之又少。铜镜虽不如大型青铜器那般宏伟,却在精美程度上更胜一筹。”
  价格扶摇直上
  收藏不能脱离艺术品本身的审美价值空谈文化价值。杨传耕认为,长久以来,铜镜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工精良,品质优秀的铜镜少之又少。“铜镜制作的难度很大,中国铜镜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此漫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制作量,也只有工艺的原因造成制作质量的差别。图案的设计、制模,以及浇铸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都是造成铜镜制作优劣的原因。”
  谈及铜镜目前的市场价格,杨传耕介绍,2004年嘉德春拍首次出现铜镜专场,正是这场拍卖会,让铜镜剥离出杂项类别,高调进入藏家视野,其价格一直扶摇直上。近几年虽有少许回落,仍是良性循环,也是市场成熟化的标志。
  “2004年前铜镜的价格一直都在低位徘徊,嘉德春拍铜镜专场成为铜镜‘扬眉吐气’的关键点。在此之后,价格一路看涨。”杨传耕举例:“譬如2003年的一枚唐代铜镜只能卖4-5万元,次年价格翻十倍,能以40万成交;而到了2010年年末再上拍,就已是343万元的高价了。”对于铜镜市场的前景,杨传耕表示乐观。他认为:“铜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全世界极具价值的铜镜不到300面,即使是故宫(微博)博物院的乾隆收藏也没有几件精品。近年来更有大批铜镜从国外回流到了国内,这些藏家都把铜镜当宝贝守着,很少有人舍得卖出去。”
  培养“精品意识”
  如果判断一个铜镜的收藏价值,首要是看其完整程度和纹饰的精美程度。对于铜镜的真伪辨别,杨传耕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多看。在各大知名厂家和博物馆看精品可以提高鉴赏水平,同时也要多看假货,才能锻炼眼力;其二,只要有时间就多学多看书,了解铜镜的背景知识,纹饰的内涵及作用,才能知道一件艺术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做出正确判断。此外,学习审美才是提高辨别能力的途径。
  “还要培养‘精品意识’。所谓的‘精品意识’就是宁缺毋滥,要买就买好的。只有好的才是给古代达官贵人用的,也才会是由有名的雕刻家、艺术家铸就的。同样,遇到精品时的魄力也很重要。没有当机立断的决心,很可能就会错过好藏品。”杨传耕说。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3-9 13:16

(, 下载次数: 13)
与藏家杨传耕失之交臂的“海兽葡萄镜”。


(, 下载次数: 20)
2012年5月30日,中国北京,北京保利拍卖的春拍上的汉代铜镜


(, 下载次数: 22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宋代铜镜




投资古铜镜要看朝代


我国铜镜历史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铜镜远不如书画、瓷器珍玩等品种抢手,但是从目前的势头来看,已经渐显火爆。这一点从国内各拍卖行的成交率就可以看出。2011年的纽约佳士得“思源堂中国青铜器珍藏”专场,压轴拍品——唐代花瓣形龙纹铜镜以超出估价数倍的229.74万元人民币拍出,创造了纽约市场近年中国铜镜拍卖纪录。
  古镜未必年代越久越值钱,价值主要看工艺
  2011年的纽约佳士得“思源堂中国青铜器珍藏”专场,压轴拍品——唐代花瓣形龙纹铜镜以超出估价数倍的229.74万元人民币拍出,创造了纽约市场近年中国铜镜拍卖纪录。
  针对近年来飙升的古镜行情,古镜藏家孔祥星表示,“古镜的收藏与传统古董字画不同,未必年代越久越值钱,主要还是看其工艺和大众认可度。就目前而言,唐代铜镜最为值钱,战国铜镜则是近年来升值最快的。”
  铜镜收藏家李杰表示,“从市场反应来看,战国和隋唐的铜镜价格最高,两汉铜镜因为存世相对较多,所以价格低于前者,而宋、元、金、明、清时期铜镜的价格则较低。汉镜收藏量是评估藏家成就的重要标准。相比其他时期的铜镜,汉镜流通量最大,市场活跃度也最高。从收藏价值来看,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比较珍贵;汉代的重圈铭文镜、规矩镜、神兽镜也颇受追捧;而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则是收藏重点。此外,镏金、镂空彩绘、螺钿镜、金银平脱镜等附加了特殊工艺的铜镜也很受市场关注。”
  战国镜大有赶超唐镜之势
  仔细观察近几年古镜拍卖市场走向,唐代铜镜凭借题材内容、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上有所突破创新以及铸造技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成为古镜拍卖之王。另外,一些战国铜镜的精品,基本上已经与唐代铜镜不相上下。孔祥星认为,现在收藏的铜镜年代主要是战国、隋唐和两汉。这三个年代是铜镜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等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最值得投资的。目前汉镜几乎占了古镜收藏量的80%,所以是最大众的收藏品,其中不乏精品。隋唐时期的铜镜由于市场热度比较高,量又比较少,所以非常吃香。战国镜属于三者中年代最久远的,其历史价值是公认的,随着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渐渐被藏家认可,其价值正逐年翻倍上升,大有赶超唐镜之势。
  据拍卖行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内战国铜镜的高档品拍卖成交价多在30万至60万元间,少数精品破百万元,中档品价格多在10万元至30万元,品相上佳的普通品也要数万元。在高端市场其价格比起唐镜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中上游区间,仍有10万—20万元左右上升空间。由此可见,从投资角度来说,战国镜无疑是古镜收藏中的潜力股,而唐镜当然是绩优股,汉镜则是稳中求胜的长跑型选手。
  5年内或可涨10倍
  相对于其他艺术品而言,古铜镜几乎兼具了艺术品投资中的所有优势。4000多年的实用史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精美瑰奇的纹饰和铸造工艺凝固了各历史时期文化和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遗存至今有一定的数量可供收藏,但数量不是特别多,且市面少有仿品。这样的条件想不升值都难。收藏古镜多年的黄洪彬在上海拥有一间私人古镜收藏室,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盘龙镜等一应俱全。拥有几十年收藏经验的孔祥星认为,就目前看,铜镜的整体市场价格还没有完全达到国际水平,国外铜镜的价格比国内同档次品种要高出近5倍。不过近两年铜镜总体升值情况乐观,保持在10%——20%之间。随着文物政策的逐渐放宽,和拍卖市场的火爆程度,一些精品的价值在5年内则可达10倍的增长。
  相关链接

  知多D
  铜镜是古代人用铜、锡或银铅等制作的镜子,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具。
  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许多铜镜造型美观、纹饰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国内最早的铜镜
  据考古资料,从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小型铜镜应是最早的铜镜,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投资建议
  战国、两汉、隋唐代铜镜最值得投资
  从铜镜的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最值得投资的。在铜镜拍卖市场上,从年代上看,战国、唐镜价格最高;汉镜其次;宋、元、金时期的铜镜价格略逊;明、清时期铜镜的价格则较低。从种类上看,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蟠螭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人物故事镜、金银平脱镜、镏金错银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
  因此,从投资角度来说,唐镜当然是绩优股,战国镜是潜力股,而汉镜则是稳中求胜的长跑型选手。
  新闻速递

  中国首次发现古代铜镜铸造作坊遗址
  据“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存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负责人白云翔介绍,经过近两年的发掘和研究,考古人员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内的今阚家寨村南一带发掘的遗址,证明是一处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汉时期的铜镜铸造作坊。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古代铜镜铸造作坊遗址。
  据考古学家介绍,我国古代铜镜到两汉时期形成第一个发展高峰。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高度发达是临淄齐故城战国秦汉时期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临淄地处华东山东省中部,临淄齐故城是周代的齐国都城,也是秦代临淄郡郡治和汉代齐郡郡治及诸侯国齐国的都城。
  (据雅昌艺术网、新浪收藏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玉人    时间: 2014-10-7 08:31

相关文章

http://finance.china.com.cn/money/collection/cprd/20130616/1553743.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6/12/882383_181927023.shtml


http://www.qnsb.com/news/html/2014/renwen_0912/72099.html


http://www.jcart88.com/News/detail/id/461


http://xbjqz.blog.163.com/blog/static/425200742011548399442/


http://www.niubb.net/article/1650596-1/1/





欢迎光临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http://www.rn-hsw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